广东省惠州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广东省惠州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为革命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具体的创造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发展时期,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之上。

(摘编自钟帅《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民族性格与情结,为“红色”作为象征符号并被广泛认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崇拜基因中,古人对太阳、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力的象征,如“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被称为“赤帝”。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习俗说法,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治理念的象征符号。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真是“赤化了的天下”。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譬如,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红都,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穿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9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