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研究方法.ppt

19.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研究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龚玉叶国土空间规划中的GIS技术应用—以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为例

三、生态修复规划研究案例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03

研究背景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

研究方法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熵权法:根据因子的离散程度来确定因子权重,以熵值来判断某个因子的离散程度,因子的信息熵值越小,因子的离散程度越大,该因子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即权重)就越大,如果某项因子的值全部相等,则该因子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研究在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顾及人口、居民点、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耕地质量、人口密度、累积耕种距离、生态红线核心区为耕地宜耕性评价因子,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耕地质量(0.31)、人口密度(0.27)、累积耕种距离(0.42)、生态红线核心区(为确定性的限制影响因子,只要耕地位于生态核心区内,就认定其宜耕性低)。

研究方法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邻域分析法。采用邻域分析法获取2018年以来新增耕地的耕地自然等指数。邻域分析基本思路就是以待计算的空间要素为中心,向周围扩展一定的范围,然后根据这些扩展范围中的要素的属性值进行函数运算,从而得到这个待计算像元的属性值,常用于给具备空间分异规律的对象赋值。由于2018年第三次国土调查以来,我国未开展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这段时期新增的耕地未进行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耕地质量具有空间连续的分异规律,因此部分耕地的耕地自然质量分通过领域分析来进行赋值,具体算法采用平均值法。

研究方法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研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评价累积耕种距离。MCR是指物种从某个“源”点到目标所在地的过程中所需克服的总阻力的模型。累积耕种距离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道路用地便于耕地种植要素(劳动力、农业设备、机械化)流动,连通能力强,耕种距离阻力小,阻力值赋值为1;耕地与耕地之间耕地种植要素可以流动,连通能力适中,耕种距离阻力居中,阻力值赋值为5;其他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连通能力弱,耕种距离阻力大,阻力值赋值为9。?

研究方法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生态位模型。采用生态位模型评价耕地的宜耕性。生态位表征区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所构成的多维空间,区域的现状资源空间和需求生态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可用于资源适宜性评价。有关专家学者将生态位模型引入到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并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模型。依据耕地生态位模型可将本研究选择的评价因子分为3类正向型因子(耕地质量、人口密度),正向型因子必须满足最低要求,值越大越好,但当分值超过某一值后,其影响程度越来越小。该类型指标的评价模型为

研究方法耦合多源地理信息的耕地宜耕性评价生态位模型。负向型因子(累积耕种距离),该类因子必须低于一定值,且数值越低越好。确定性影响因子(生态红线核心区)。生态红线是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依据生态红线管控规则,生态红线核心区中的耕地应有序退出,因此,凡是属于生态红线核心区的耕地,宜耕性均评价为勉强耕种等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