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pdfVIP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

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

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

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

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

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

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

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

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

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

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

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

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

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

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

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

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

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

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

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

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

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

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

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

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

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

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

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

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

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

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

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

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

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

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

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

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

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

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

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

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