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

北洋海军的衰落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军事改革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军事改革的历史经验。本文试图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探析清末中国军事变革的进程和经验教训。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军事自强思想

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清末中国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魏源等就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积弊、革新军事的思想,但未被清政府接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1,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2。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胁。对此阐述得最深透的是李鸿章。他指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3面对这样的“变局”和“强敌”,清朝当局认识到,“外洋之为中国患如此其烈,实为亘古所未有”3,“今日之最重要最先者,莫过于驭夷一事”4,必须“实力讲求战守,期得制伏之法”5,去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奇局”6,以挽救中国日趋衰败的形势,重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1864年6月,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即将被镇压下去时,总理衙门上奏清廷:“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自洋人构衅以来,至今数十年矣。迨咸丰年间,内患外患一时并至,岂尽武臣不善治兵哉!抑有制胜之兵,而无制胜之器,故不能所向无敌耳。今既知其取胜之资,即当穷其取胜之术,岂可偷安苟且,坐失机宜。”7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

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成为清政府军事变革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实践“师夷长技”的思想是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来的。但真正将它变为中国军事革新指导思想并付诸实施的是洋务派。1860年曾国藩就提出:“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8。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他们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觅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7。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当局对中国海防形势的严峻性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左宗棠在创办福建船政时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西方各国火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9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据此,清政府提出:“海防诸大端,天时人事,无可再缓”10,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3,“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3,提出了“另立海军”10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确立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强调“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亟宜未雨绸缪”,“通盘筹划”10,逐渐举行,持之以久,“以为自强之计”。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