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之乐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声之乐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 根据儒家学者的说法,音乐不同于普通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品味。孔子言:“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P81)孔子将乐看做人格完成的集中体现。荀子言:“故乐者, 天下之大齐也, 中和之纪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P363)荀子认为, 乐可以释放“中和天下”的巨大能量。《礼记》云:“乐者, 天地之和也。” (P533)乐代表着和天地之精神。在儒学大家的眼中, 乐已然脱壳于自然有形的藩篱, 甚至也不止于德教的性能, 而进升为无形的“和天地”之艺术境界。 一 神之乐,和神之德 乐与声、音既有联系, 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 声, 只是自然的生理活动的反应。外物作用于外在感官, 心感之应之, 产生相应的自然生理反映, 表现出来, 便是声。声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 便形成音。“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P526)无论是声, 还是音, 都是外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自然性的声响与音律。 而乐则不同。正如子夏所言:“夫乐者, 与音相近而不同。” (P549)子夏又说: 夫古者, 天地顺而四时当, 民有德而五谷昌, 疾疢不作而无妖祥, 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 以为纪纲, 纪纲既正, 天下大定;天下大定, 然后正六律, 和五声, 弦歌《诗》《颂》, 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P550) 天地日月各顺其理, 春夏秋冬各按其时, 民德昌盛,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此乃大顺。于是“圣人作乐以应天, 制礼以配地” (P535)。圣人参悟天地之大道, 以之为人间之法度, 道德修正而天下始大定。然后正定六律, 调和五声, 咏唱《诗》《颂》。如此之音乃德音, 有德之音方能称得上“乐”。故乐并非是自然之声的生硬无情的传达, 它活现了天地之道, 展示了清平盛世之气象, 承载了圣人道德政治人生之理想和图景。 乐承天地之德, 可以协和社会, 启引、调化人心: 先王耻其乱,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使其声足乐而不流, 使其文足论而不息, 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P560) 先王防人心世道之淫乱, 而制《雅》《颂》之乐以导之, 籍音乐之或曲变与平直, 或繁多与简约, 或清峻与丰富的节奏流变, 触发人内在心灵的萌动, 激发内在本然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善端, 规辟放荡之心、邪恶之气, 使其免入其内, 以之辅养浩然之正气, 向外而发, 激励人行美好之德性。正所谓“听其《雅》《颂》之声, 志意得而广焉”(P561)。 由此已然知晓, 乐乃“有德之音”。但如果仅限于此, 乐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教育的工具” (P130)而已。然而, 超越于有形的阈限, 它便可以通于无形的天道, 洞穿工具理性背后之精神。 自然有形的器物是乐生成的物质基础, 道德的教化是其应当承载的社会功效。然而, 由于受外在种种物质境况的局限, 音乐的实在功用性只能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物而发挥其有限的功能。而要超越于有限的形而下, 以达于“清明象天, 广大象地, 终始象四时, 周还象风雨” (P543)的阔大气象, 成为一个自圆自通之物, 必须与圆满的道相接通, 如此, 才能焕发其自由独立而“清明”“广大”之艺术精神。 而乐如何能做到贯通天道呢?“和”的本质便可使然。《礼记》云:“天尊地卑, 君臣定矣。卑高已陈, 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小大殊矣。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如此, 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 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 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 动之以四时, 暖之以日月, 而百化兴焉。如此,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P536)为了序天尊地卑之分, 别动静小大之殊, 圣人制作出了礼。为了和天地, 圣人创作了乐。地气天气上下之相济, 阴阳相合, 天地相依, 风雨雷霆、四时日月相辅相成, 其本质就在于自然宇宙拥有一德性———“和”。“和”使万物皆化, 百化咸通。圣人悟天之道, 将“和”的精神铸入乐的精髓之中, 并以乐化人道。所以说, 乐即是宇宙“和”的精神法则的艺术化显现。以此意义而言, 乐才能说是“通伦理者也” (P528), 也即“通于君、臣、民、事、物五者之理也” (P982)。由此, “乐”通过其本质精神便冲决具体空间、时间、境况的捆缚, 与天道相联通, 进升为普遍的道德精神, 具有形而上之哲学意义。即所谓“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P537)。 二 和乐———创造性的“生生” 圣人制礼作乐, 以之调和天人之际, 协和人间之纷争。乐体现了“天地之和”。那么“和”的本质内核又是什么呢? “和”的特点在于使“万物各得其理”, 而不是消融个体, 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