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技术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环境影响.doc

煤矿技术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环境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6— PAGE 42 6、技改项目生产期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基本原则 6.1.1 基本原则 煤矿的建设活动,从宏观和长远看,均具有区域影响性质,其所在的地区,长期以来由气候、地理、地质等自然条件与生物长期作用(包括当地人群的活动)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影响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生物的潜力和环境的阻力已经存在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而煤矿的建设,由于人类活动控制机制的变化,将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研究这种变化,并寻求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是本次生态环评的主要任务,为此,本次生态环评的主要原则是: (1)以生态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与功能的相适应原理,从保护生态结构的完整性,达到保持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目的; (2)以人为主体,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复合系统,特别注重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3)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水资源的保护——放在首要和优先的位置,评价煤矿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 (4)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关注煤矿建设引发生态环境变化的特殊问题,例如地表沉陷问题,土地利用改变问题; (5)关注重大生态问题,如采煤引起地下水的疏干,将解决重大生态问题与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功能紧密结合,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长的需求。 (6)本专题只进行非污染生态环境评价,矿井建设中所有污染源必须经过治理后达标排放,污染源导致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不在本专题研究范围。 6.1.2 评价方法 在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与数据统计、生态机理分析等方法,以美国陆地卫星ETM遥感影像(景号127—33),作为信息源,成像时间为2001年8月份,该时间段具有植被发育好、地表信息丰富的特点,有利于对生态环境因子的研判。解译过程采用1:5万遥感影像。对评价区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状况、土壤侵蚀强度等专题进行解译,各专题遥感解译标志见表6-1-1~表6-1-3,调查方法示意图见图6-1-1。然后根据遥感影像室内解译结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室内解译结果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将解译结果缩编为1:5万,充分满足成图的精度要求。所有成图均采用数字化成图。采用专业制图软件Microstation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面积统计。 表6-1-1 植被覆盖度解译标志 类型 代号 色彩 形状 结构 极低覆盖度 1 白色或粉红色,不均匀 条带状、片状 边界清楚,波纹状结构 低覆盖度 2 浅黄色、浅褐色与白色混杂,不均匀 不规则条带状、块状 边界较清楚,不均匀的镶嵌结构 中覆盖度 3 绿色中夹有红色条纹,浅褐色,不均匀 规则条纹状、片状或块状 边界较清楚,不均匀斑点明显 中高覆盖度 4 褐色、绿色,较均匀 片状、块状或条带状 边界清楚 高覆盖度 5 深褐色或深绿色 不规则的条带状、块状 边界清楚 农业植被 6 绿色中夹有红色条纹,形态较规则 规则的条带状、块状 边界清楚 表6-1-2 土壤侵蚀分类遥感影像特征 风力侵蚀类型 代号 解译标志 微度侵蚀区 1 主要为灌丛林地,植被盖度50~70%,绿色中夹有红色条纹. 轻度侵蚀区 2 主要为灌丛林地及农田;植被盖度50~70%,绿色中夹有红色条纹,浅褐色,不均匀,规则条纹状、片状或块状,边界较清楚,不均匀斑点明显。 中度侵蚀区 3 分布于半固定、半流动沙丘地;植被盖度30~50%,绿色中夹有红色条纹,浅褐色,不均匀规则条纹状、片状或块状,边界较清楚,不均匀斑点明显。 强度侵蚀区 4 为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植物受到严重危害,植被盖度10~30%浅黄色、浅褐色与白色混杂,不均匀,不规则条带状、块状,边界较清楚,不均匀的镶嵌结构。 极强度侵蚀区 5 为半流动流动沙丘,浮沙厚度为50~1000cm;原生植被稀少,沙生植物侵入;植被盖度1~10%,浅黄色、浅褐色与白色混杂,不均匀。 剧烈侵蚀区 6 分布于流动沙丘和流动沙山,白色或粉红色,不均匀。 表6-1-3 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影像特征 亚 类 解译标志 旱 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耕作作物的土地。分布于台地、低缓丘陵、河谷平原。 灌木林地 主要是沙柳、羊柴和柠条灌丛。呈斑块状分布于沙地。 天然草地 生长着天然草本植物,未经改良,用于放牧、割草的草地。分布于丘陵坡顶、侵蚀沟边、盐咸洼地、沙地及田边等处。 采矿地 黑色,近方形,形态规则。 沙 地 地表基本无植被或植被盖度小于15%的土地。呈片状、带状、蜂窝状分布。 裸 地 分布于沟谷两侧,暗红色-褐红色。 河流水面 蓝色、条

文档评论(0)

w97404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