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课件.pptx

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基础理论 v 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内部培训 尿液的生成 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 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 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 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 在膀胱内暂时储存,最终 经尿道排出体外。 膀胱 尿道 输尿管 肾脏 近曲小管 集合管 远曲小管 一个肾脏大 约 有100万 ~150万个肾 单位 肾脏构造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尿液检验目的 尿液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 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检测 肾病时,尿中会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病理成分;发 生炎症、结石、肿瘤、血管病变等,各种产物可进入尿,引 起尿成分的变化。 2、其他系统疾病诊断 任何系统疾病的病变影响血液成分改变时,均可引起尿 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尿糖增高、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 增高、肝胆疾病时尿胆色素增高等。 尿液检验目的 3、安全用药监测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磺胺药、抗肿瘤药 等药物,常可引起肾脏的损害,监测尿中相应药物结晶的改 变,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 4、职业病辅助诊断 检验尿中重金属如铅、镉、铋、汞等排出量,对职业病 的诊断、预防及开展劳动保护,具有实用价值。 5、健康状况评估 尿检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可筛查肾、肝、胆疾病和糖 尿病等疾病,有助于发现亚健康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及疾病 预防。 尿理学检验 一、尿量 一般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 参考值: 1000~2000ml/24h (成年人) 二、尿色及透明度 (仅作参考) 参考值:淡黄色、清晰透明(新鲜尿) ※ 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 状)、明显混浊(乳糜状) 4个等级 尿理学检验 三、酸碱度PH值 参考值: 5.0~6.5 ※ (进餐后增高;晚上禁食后减低 ;变化范围4.5—8.0) 与营养相关 四、尿比重 尿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尿中可溶性固体物质 主要是:尿素(25%)、肌酐和氯化物(25%) 参考值:晨尿或通常饮食: 1.015— 1.025 成人随机尿: 1.003— 1.035 尿有形成分检查 吞噬细胞 上皮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 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 红细胞。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 形或桑葚状。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 碱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 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 血尿 v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 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 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 v 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 即为红细胞增多。 v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 血色,称为镜下血尿。 v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 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 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 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 ①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态 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 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 作用有关。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红细胞 ②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临床意义 v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源性) :见于暂 时性血尿、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 疾病等,尿液蛋白质一般不增多。 v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源性) :见于急 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 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白 增多及管型出现。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p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2、白细胞 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 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 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 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 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 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 临床意义 v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

文档评论(0)

186****65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