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授课教案 山东大学.docxVIP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生物学授课教案 山东大学 第一章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分类; 了解神经系统主要的细胞类型; 了解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胞体Soma:胞核,核周胞质;2)突起Cytoplasic process:树突(Dendrite),轴突(Axon) 2.基本功能: A.功能部位 ① 受体部位;② 产生AP的起始部位;③ 传导神经冲动部位; ④ 释放神经递质部位; B.神经元基本功能 ① 接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② 传递信息,传导兴奋;③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④ 神经-内分泌功能。 3.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和纤维类型 1.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 轴索(neurite)。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myelin sheath或神经膜(neurilemma)构成神经纤维。 4. 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及轴浆运输: A.神经元内蛋白质在胞体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内合成; B.轴浆运输 Axoplasm transport: ⑴ 顺向轴浆运输 (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nsport):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① 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300-400mm/d(如猴、猫坐骨神经轴浆运输速度为10mm/d)。② 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1-12mm/d 。如与细胞骨架有关的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的延伸而延伸。 ⑵ 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nsport):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的运输。由动力蛋白(dynein,即原动蛋白)运输;速度约为205mm/d 5. 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1.在周围神经: 1)形成轴突髓鞘的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 2)脊神经节中的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Capsular cell) 2.在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6. 胶质细胞特征:有突起,但无树突、轴突之分,与相邻细胞不形成突触样结构;也有膜电位,且随细胞外K+浓度改变,但不能产生AP。 7.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5).绝缘和屏障作用;6).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7).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第二章 神经突触传递 【目的与要求】 掌握神经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差异; 掌握突触的分类; 掌握化学突触突触前和突触后的生物化学变化,即突触前神经递质的合成、存贮和释放,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SPS)、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SPS)、突触整合。 了解突触抑制(synaptic inhibition)与突触易化(synaptic facilitation)。 了解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主要教学内容】 (一)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的结构和特点。 1. 电突触:突触前与突触后缝隙窄,介导离子的流动,作用迅速,几乎无潜伏期,信号传递一般为双向性的; 2. 化学突触:突触前、突触间隙、突触后结构复杂,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离子流动,也可以通过受体、第二信使传递信号,作用相对慢,但持续时间长。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突触间隙有粘多糖和糖蛋白,突触后膜有特异性的受体或门控离子通道,介导膜内外离子流动,或者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从而产生ESPS或者ISPS。 (二)化学突触的生物学 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大,于是Ca2+内流导致突触前膜附件Ca2+浓度升高,促使其内的递质囊泡向前膜靠近,然后融合释放递质。递质经弥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相结合,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或者离子通道受体,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突触后电位分别与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有关。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它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 (三)突触分类 1.根据神经元互相接触的部位:轴突-轴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树突式突触 2. I型突触,II型突触 3. 按作用方式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4. 根据突触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四)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

文档评论(0)

赵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2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