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pdf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艺博览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张雨晴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  山东 聊城  250014) 摘要:“悲秋”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的一个主题,随着文学界不断的快速发展,“悲秋”主题仍是文学作者经常运用的主题,通过景色描写渲 染出秋天萧瑟的情境,以此体现出文学作者的其他情感,有效的加深中国文学内涵。通过“悲秋”主题有效的反映出中国文学作品的优秀,具有较强 的精神意识。因此,本文基于此生活景象,对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进行探析,以此不断提升我国文学创作水平。 关键词:生活景象;中国文学;悲秋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流传至今,“悲秋”是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从唐宋 用悲秋的主题进行创作,主要是由于屈原在仕途中,被人诋毁,从而不 诗词到元曲清诗,中国文学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无意识的景色描写, 得不罢官。因此,在屈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流露出自身对经历的悲伤 到最终的有意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以此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因此,“悲 情感,并运用秋季的生活景象来渲染悲凉的情感。 秋”主题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能够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联系,不断提 三、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文化意蕴 升我国中国文学创作者的文学素养。 中国文学作品是在文化信息密集的地点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 一、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演变 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 中国文学意义上的悲秋主题主要来源于《诗经》,但发展则源自于《楚 析,并对后人做出一定的警示,使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将 辞》。悲秋主题主要代表作品为《九辩》。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坚实 悲秋主题发展的更加优秀。悲秋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创作主题, 的基础。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思想的文化意识,与我国传统的 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来源于《诗经》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 文明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通 悲秋文学意识的来源在于我国的农耕文化,在文化中,主要表达的 过蟋蟀表达出岁月更替的无情,人的一生较短,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享 是人们自给自足。以此作为基础,运用秋季的景象向人们渲染此种情感, 受生活。在诗词中的蟋蟀,是中国秋季较为活跃的一种昆虫,以此作为 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影响。 基础向人们展现出此首诗词背景为秋季。 悲秋主题的文化意识还来自于我国传统的礼乐文明,在我国传统 之后,中国文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楚辞》中,对秋季景象进 文化中,礼乐文明占有重要地位。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既能够分开对 行生动的描写,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人们进行礼仪教育和乐曲教育,又能够共同对人们进行礼乐教育。文学 恐美人之迟暮。”通过季节的交替,使人们感受到从年轻到衰老的一个 创作者将悲秋文学意识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 过程,为人们带来悲伤的情感,感叹时光如梭,应在正确的时间内,做 然观,从而能够产生文学内涵。 正确的事情,以此能够拥有无悔的人生。 同时,悲秋文学作品主题,能够与音乐进行结合,以此能够发挥出 真正使悲秋主题进行快速发展的为著名诗人宋玉,在《九辩》中,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