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获奖成果.docxVIP

2013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获奖成果.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获奖成果 201 解决小麦品种与品种关系的难题 胡成林,男,1929年12月出生于安徽合肥市。他于1953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于1978年返回安徽农业大学。1985年以来, 胡承霖教授先后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省小麦专家组组长、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小麦栽培研究会理事、全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会小麦学组成员、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 胡承霖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探索出许多实用技术和方法, 尤其是在小麦的科研生产中, 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良种良法新技术。在品种选育方面:他首次提出沿淮淮北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 春性小麦品种为辅, 淮北中北部以半冬偏冬品种 (弱冬性) 占主导, 江淮地区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兼用, 整体上扩大半冬性品种、减少春性品种等新方法, 改变了沿淮和江淮北部原来春性品种面积偏大的布局。在科学播种方面:通过稻茬麦改撒播为条播、改人工开沟为机开沟的科学播种, 趁墒整地边整地边播种的技术思路, 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安徽省小麦产量提高的大播量难题, 通过降低播量, 实现科学播种培育壮苗。在科学施肥方面:提出基肥与追肥并重, 提倡基追肥并重, 氮肥后移, 重视拔节肥和后期喷叶面肥的技术措施, 解决了制约安徽省小麦增产的“一炮轰”施肥问题。在病虫草渍害防治方面:提出统防统治新思路, 较好地解决了安徽省小麦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地下害虫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的防治问题, 降低了每年4—5月间因阴雨春雨诱发草害渍害等一系列灾害的危害降低, 使得病虫害与草渍害的防治得以有机的结合、危害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农机农艺结合方面:根据淮北砂姜黑土特性以及亩产600公斤超高产小麦品种的栽培要求, 胡承霖教授带领攻关团队, 研制了集灭茬、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多功能小麦播种机, 成功实现了播种质量、作业时间、机械能耗间的最佳配合, 经5年的试用和改进, 该设备于2011年正式投入农业生产。 胡承霖教授主攻安徽省江淮生态区小麦高产配套技术并致力于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 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主编《安徽麦作学》等专著4部, 主持“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个课题, 曾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个人标兵、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特殊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据初步统计, 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技术推广过程中, 其研究成果推广使淮北、沿淮旱茬麦核心示范区亩产提升至600公斤, 比非示范区提高127公斤/亩, 沿淮、江淮稻茬麦核心示范区亩产提升至500公斤, 比非示范区提高100公斤/亩。8年来, 其研究成果累计应用面积约4000万亩, 在皖北地区建立了6个优质小麦生产核心示范区, 带动了9个县市实现优质小麦亩产破千斤的新纪录, 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约88亿元, 探索了优质小麦的种植、加工、销售的新模式, 延伸了小麦生产加工的产业链, 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了实惠, 为安徽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 推动了纳米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转移 侯建国, 男, 1959年生, 福建平潭人, 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现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筹) 常务副主任, 同时担任国际真空联盟执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名誉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表面物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侯建国校长长期致力于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单分子科学和纳米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引领了单分子尺度的量子调控、微观化学反应和单分子新原理、新效应器件的研究, 推动了单分子尺度物理化学领域的发展。他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应用于新型高效燃料电池堆模组的应用开发, 推进了产业化转移。侯建国校长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 开展高科技研发与应用, 培养高端应用人才, 培育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服务于创新型安徽的建设和发展, 其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先后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次、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次、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次,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等重要科技奖励。 侯建国校长先后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被引用达5500余次, 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侯建国校长致力于教书育人, 培养了多名杰出青年创新人才, 其中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