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六单元知识点.docx

七年级六单元知识点.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七年级六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六单元学问点 第一篇七年级六单元学问点 第9篇 (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充满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接近酒家。金陵歌女好像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旧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有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从前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挖苦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奇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深夜泊舟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责备。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尽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索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简单出现的错别字:沙(纱) (二)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才能的确高超,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汉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特标“求〞“访〞,仿佛强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看法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到达“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美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美协作,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假如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第三句承转交叉,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亮可触的画面。这种擅长选取典型详情,擅长“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法,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详情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惋惜。不用感情色彩剧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蓄,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添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缘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曲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叉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心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严肃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uan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