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事业终极目标是没有绿色访谈共享·共生.docxVIP

绿色建筑事业终极目标是没有绿色访谈共享·共生.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色建筑事业终极目标是没有绿色访谈共享·共生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绿色建筑的研究。其建筑设计特点是科研与设计紧密结合。科研成果支持建筑设计、初步评估和最终评估。作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倡导者、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叶青董事长带领设计团队, 以创造本土低耗的绿色建筑为方向, 进行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实践, 并提出了“共享设计”理念。她认为, 绿色建筑事业终极目标应是没有“绿色建筑”。本刊 (以下简称为Q) 特别就“共享·共生”的主题, 专访了叶青院长 (以下简称为A) 。 Q:您从事绿色建筑研究及实践已10余年, 请谈谈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A: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其本质不在于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而是人类社会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环境、资源问题时必然出现的一个思考。首先, 它审视的视野已经从建筑、城市扩展到全球环境;其次, 它第一次具备了“从摇篮到坟墓”不断循环的全生命周期观点;最重要的是, 她更关注建筑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绿色建筑的结果是拥有低碳、环保、高效、循环、健康等特征, 但对建筑学已有成果的传承并没有因为这些特征而失去, 相反会得到加强。 绿色建筑价值观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资源高效利用。基于建筑作为人工产品将对自然生态产生破坏, 并极大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一特征, 绿色建筑强调能在建筑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寻找资源分配的平衡点, 让所有的生命, 包括人、植物都能在人工体内健康生活, 也让世上最庞大的工业产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尽可能少占用下代人资源。 古人建一座寺庙前需要花3年“无用”的时间:第1年, 要到所在地的山林里住下来感受四季寒暑和山川地脉、花鸟鱼虫;在第2、3年里要与当地人和僧侣有充分的互动、了解, 之后才着手设计。就是出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文脉的尊重——这其实与我们现在做绿色建筑的套路是一一对应的。 Q:建科院目前在业界形成了独特的绿色建筑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形象, 这与您几年前提出的“共享设计”理念有很密切的关系, 请谈谈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 A: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即谓共生, 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 “竞争共生”导致双方受损。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已进化至竞和, 当单纯的“生存目标”上升到多元的“生活目标”时, 我们更愿意将原本冷漠的建筑视为生命体, 将意识形态的社会亦拟化为生物组成。那么, 互利共生的结果不仅是竞和, 更是共享。 “共享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有两点——建筑设计是个共享参与权的过程, 不仅是业主和设计师的权力, 还有使用者、邻里、建设者等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建筑本身是一个共享平台, 不仅提供健康舒适、资源高效利用的构筑物, 实现多方共赢, 还要引导社会行为和人文。“共享设计”最终将实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享。 人与人的共享——建筑需要给予人提供平等的空间资源使用权, 有助于人和人的交流, 通过建筑行为中的共赢、合力使建筑趋于完美;同时实现人的代际共享, 通过可持续建筑行为让下一代人拥有和我们一样好的环境和资源。 人与建筑的共享——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介质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 不仅满足人对生存、安全、舒适、便利、财富的需求, 也应满足人们审美和心灵的需求。人在建筑中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社会生活、个体生活为建筑带来真正的生命力。 建筑和环境的共享——在建筑空前消耗自然资源的今天, 建筑与环境、资源及生态的和谐关系已成为人类关注自身未来生存空间和可持续生活质量的焦点。 Q:在以“共享设计”为核心理念的前提下, 建科院团队是怎样开展设计实践的? A:在这么多年对绿色建筑研究和实践的路上, 我和我们的设计团队一直都有一种共识:不追求奇炫的建筑外观, 以为人们提供最宜居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为追求。我们把建筑、环境看做脉络相连的生命体, 因此首选进行生态诊断、绿色策划, 设计前要在基地探查、测量, 再模拟、验证, 以此指导优化设计, 设计后还要有反评估, 全过程进行评估校正, 保证方向正确、目标实现。让建筑富有生命和个性, 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性能最优、综合价值最高, 对周围的影响要最少, 对使用的人最有利。建筑创作既是极富创意的也是十分理性和严谨的, 为什么设计成这个样子, 建筑师是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 建科大楼便是第一个在“共享设计”理念指导下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实例。按诊断、策划、创意设计、工程设计、评估反馈5步工作方法, 完成设计过程。从设计权利的共享开始, 达到场域的共享、人与自然的共享、人与人的共享目标。建成4年多, 在现在看来, 当初使用的技术也并非高精尖, 但却是适宜这座楼的技术集成, 用巧妙、富有创意的设计, 打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