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形象的溯源与流变.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黛玉形象的溯源与流变 动脉,一个虚构的人物,《红楼梦》诞生了200多年。人们对玉林感到困惑了200多年。在过去的200年里,关于玉林研究的书籍和文章很难计数。据粗略统计, 从1912年至今, 公开发表专论林黛玉的文章就有600多篇。几乎所有的《红楼梦》研究专著和其他有关《红楼梦》的书籍, 包括中国小说史、文学史教材等都有论述林黛玉的内容。由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以及时代风气的变动, 研究或评说者的立场趣味相异, 得出的认识或看法自然也就千差万别, 因而很有必要对林黛玉形象研究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一 关于莎玉的形象模型 关于林黛玉的原型, 红学索隐派众说纷纭, 或谓男, 或谓女, 或谓某皇后, 或谓某大臣, 或者说作者自己, 都有着明显的穿凿附会的成分。 从乾隆年间到清未民初的这段时间里, 所出现的《红楼梦》研究多是一些评点或批注, 还有一些散落在笔记杂记里, 这些文字中有一些关于林黛玉形象成因的分析。 嘉庆年间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中曾说: 黛玉美而善为疾态, 殊可人怜。荷锄葬花, 开千古未有之奇, 固属雅人深致, 亦深情者有托而然也。 惟是花落於茵者, 女公子扫而葬之, 至於关篱落而坠於溷者, 女公子亦将沐而薰之, 瘗之净土乎?千古伤心人同声一哭矣。(1) 将黛玉葬花的原因归于雅人深致, 深情所托。“雅人深致”是古代对文人士大夫的常见品评, “深情者有所托”应是脱于汤显祖关于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他还曾用“大观园, 醋海也。醋中之尖刻者, 黛玉也”等文字对黛玉性格成因加以概括,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晚清时期, 关于黛玉性格成因, 许伯谦有这样一段批评: 况黛玉以宝钗之奸, 郁未得志, 口头吐露, 事或有之, 盖人当历境未亨, 往往形之歌咏。《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圣贤且如此, 况儿女乎!(2) 这一段本是对尊薛贬林派的反驳, 但同时也说明了许伯谦对黛玉性格成因的理解, 把原因归以“《诗》三百, 大抵圣贤发愤所作”这样一个至高点, 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黛玉与古代文士心理上的关联与认同。 除此之外, 还有涂瀛《红楼梦论赞》以“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3)的古语来解释黛玉的遭际与命运。 对《红楼梦》进行索隐式的解读, 这种奇特的阐释现象从《红楼梦》诞生之日起即相随而生。《红楼梦》开篇第一段话便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而借‘通灵’之说, 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何妨用假语村言, 敷演出一段故事来。”(4)真事隐去, 假语存焉, 成了解谜式阅读的依据。而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的索隐论述, 是赵烈文在《能静居笔记》中提出的“明珠家事”说, 据记载这还是乾隆皇帝看过《红楼梦》以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也”。(5)而乾隆五十四年杂评家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出的“张侯家世说”, 虽然笔墨不多, 但也有关于原型的推测:“‘黛玉’二字, 未详其义。或云即‘碧玉’之别, 盖取偷嫁汝南之意, 恐未必然。”(6)这样的解读方式渊源已久, 阐发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之时便已开始, 随着人们对《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 篇幅逐渐增长, 论述也逐渐系统, 索隐的研究方法也渐入研究者视野。《红楼梦》究竟影射谁家?所隐何事?这都是该派学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黛玉形象的原型是谁, 也是索隐派必须阐释清楚的一个重要关键。 1916年王梦阮与沈瓶庵所著《红楼梦索隐》, 意在佐证《红楼梦》所写是清世祖之事, 黛玉原型董小宛便成为这一说法的重要力证, 作者用大段文字说明黛玉原型为何是董小宛: 小宛名白, 故黛玉名黛, 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书名, 每去玉旁, 专书宛, 故黛玉命名, 特去宛旁, 专名玉, 平分各半之意也。且小宛苏人, 黛玉亦苏人。小宛在如皋, 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 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 二字谜语趣甚。小宛入宫, 年已二十有七, 黛玉入京, 年只十三余, 恰得小宛之半。老少相形, 抑亦谑矣。不特此也, 小宛爱梅, 故黛玉爱竹;小宛善曲, 故黛玉善琴;小宛善病, 故黛玉亦善病;小宛癖月, 故黛玉亦癖月;小宛善栽种, 故黛玉爱葬花;小宛能烹调, 故黛玉善裁剪;小宛能饮不饮, 故黛玉最不能饮;小宛爱闻异香, 故黛玉雅爱焚香;小宛熟读楚词, 故黛玉好拟乐府;小宛爱义山集, 故黛玉熟玉溪诗;小宛有奁艳集之编, 故黛玉有五美吟之作;小宛行动不离书史, 故黛玉卧室有若书房。且小宛游金山时, 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 故黛玉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之义, 实从江妃二字得来, 不然闺人断无以妃自名名人者, 盖有本也。况小宛实为贵妃, 故黛玉不但有妃子之称, 且现妃子之服。又小宛著西洋褪红衫, 人惊绝艳,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