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国学优秀教案1.doc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课题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二次备课 1 / 40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 学习重点句 1、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 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教学过程(续):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2 课时 年 月 日 2 / 40 课题《孟子》卷一(1-7) 课题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三、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重温孟子魅力 二次备课 3 / 40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 课题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四、 学习重点句 4、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翻译: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于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成语有: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3 课时 年 月 日 4 / 40 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把第七章节的重点文句疏通了 二次备课 5 / 40 一遍,这节课我们来讨论本章节的实际意义。 二:问题导学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 那么他为什么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 “大欲” 的? 三: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 力能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