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毛之死与祥林嫂的悲剧.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阿毛之死与祥林嫂的悲剧 福建师范大学2010级中文教育硕士 (由陈开晟修改而成) 读完鲁迅小说《祝福》之后,我们最为直觉的反应未必是挥起理论的大刀,施展抽象的话语,去探讨故事的悲剧根源,而是反复听到祥林嫂对自己儿子阿毛的悲切叫唤以及“真傻,真的”那涟涟的自责。小说中祥林嫂之死同阿毛之死是分不开的。可是,这在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诸多精彩分析中,却不被重视,为什么,或许这种因果关系太浅显了,浅显到学者们不屑去分析它。选择“阿毛之死”作为分析对象并非刻意求新,或是去质疑已有的许多深刻定论,而试图在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问题上作一点力所能及的补足。我们将从历时的角度重审阿毛之死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进而从共时的层面展示阿毛之死所带来的悲剧效果,最后指向阿毛之死所可能涵纳着的悲剧根源。 一、悲剧情节链上的“阿毛之死” 鲁迅在导演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中,在情节上作了精心的设置:先是死了丈夫,出逃,被抢亲、逼婚,之后贺老六相继死去,又去“捐门槛”,最后作佣人而不得,等等。这些情节的起承转合是非常快的,祥林嫂似乎就是个天生的“倒霉鬼”,总是危机四伏。从叙事理论来看,情节的展开过程就是危机的不断发生与转化的过程,正像孙绍振所指出的,“设计情节就是设计危机和转化,也就是把危机当成原因,把转化当成结果,其间有一个独特的因果关系。” 1当然,作者对这些情节单元的叙事长度和分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借助其它人物作间接、侧面交代(比如丧夫),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比如逃婚),等等。这些不幸的事件中真正导致祥林嫂死亡的主要有三:阿毛之死,被禁止参加祭祀以及对被分尸的恐惧。阿毛之死可以说是悲剧事件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一个连接生活灾难与精神灾难的中介点。阿毛之死之前的事件虽然不幸但对祥林嫂并没多少打击,而阿毛之死之后对她影响最大的则是精神层面。一般论者在分析过程中会更加重视阿毛之死之后的分析,因为这取决于分析者的意图,即要指向对神权与封建礼教的批判。确实,就阿毛之死的分析容易陷入就事论事,最终可能导出的只是祥林嫂个人不幸,而不会是众多祥林嫂的不幸。但是,如果细读文本会发现,作者在叙述导致祥林嫂死亡的“阿毛之死”与“被禁止参加祭祀”之间形成一种不小的反差:尽管后者从精神打击上更大,但从细节上却写得更简练些,主要集中在鲁四婶“放着吧,祥林嫂~”这句话上,而且其出现频次为2次,而阿毛之死的场景以及祥林嫂的自责至的叙事至为4次,同时叙事过程中还不断铺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这样的结论:尽管阿毛之死对于从精神层面揭示祥林嫂的死因而言其重要性不如后者,但是从叙事情节展开的重要性而言,较之后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我们的思路可以作这样的转换,后者在展示祥林嫂的精神死因问题上虽然很重要,但作者用笔相当经济的原因完全得益对阿毛之死叙事所作的铺垫。我们从中也能够更深体会到鲁迅叙事技巧的过人之处:叙事的长短、描绘的隐显、起伏以及价值的轻重处理得错落有致。 毋庸置疑,阿毛之死在情节上对祥林嫂之死是相当重要。我们可以大胆假设,阿毛活着,祥林嫂会怎样,如果阿毛活着,或许阿毛大伯就不会把房子收了,或许就有依靠了,或许也就不会从精神上被歧视了,这样祥林嫂或许就不死了,最后呈现读者的或许就是喜剧而不是悲剧了。如果要像《白毛女》一样,把《祝福》改编成社会主义喜剧,或者是当今韩剧的大团圆模式,那么祥林嫂肯定是不死的。阿毛会不会死呢,这倒不一定,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阿毛之死的情节如何处理是绕不开的。阿毛之死在悲剧的情节链条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阿毛之死的美学效果 阿毛在小说的出现暗示着人物的不同身份,它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性, 并同阿毛之死的情节一起极大丰富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阿毛之死对祥林嫂的打击不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它同时也制造了一副精神枷锁。鲁迅正是在阿毛之死这一情节的展开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悲剧的美学界说。 首先,阿毛之死这一情节的叙事与描摹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毛之死的场景在文中反复出现。作者阿毛之死对这个场景的安排颇为考究,前两处几乎是原文不变的重复,而叙事长度不断的缩短,内容方面在后面两处又略有变化。同时,每次几乎都萦绕“阿毛~”、“阿毛~”的呼唤以及“我真傻,真的”这样的经典用语。这形成了非常好的音响效果。可以说,阿毛之死不是被叙事出来的,而是作者通过祥林嫂带血般地吟唱而直接带到读者跟前,随即浮现出一副悲凄的画面。 其次,阿毛赋予了祥林嫂母亲的身份,后者的形象正是在不同身份比照中更加丰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的几个方面》中,把人物分为扁形人物与浑圆人物两大类型,他认为扁形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而如果这种观念或素质是一种以上的,就是 2浑圆人物了。在小说祥林嫂的身份是多重的:妻子、媳妇、寡妇、母亲、佣人。这种身份随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eir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