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关联阅读试题精选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齐桓晋文之事》关联阅读试题精选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桓晋文之事》关联阅读试题精选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1.对文中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固:本来 B.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 C.然后从而刑之 刑:处罚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欺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子著有《孟子》。 B.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诱,从“王之所大欲”入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招致祸端,引起了齐宣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谈话目的。 C.孟子在谈话中善于运用论证方法:比如举了邹与楚作战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事实,引导齐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敌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运用类比论证,指出齐宣王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D.文段最后,齐宣王主动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由此可见,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达到了预期目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而”字表示转折,“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句意为“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句意完整而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奚暇”,意为“何暇,哪里顾得上”,用于句首表示疑问,排除C项。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鉴赏文章特色的能力。C项“类比论证”说法错误,孟子运用的是比喻论证,而非类比论证。 13.(1)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①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老百姓能够侍奉父母、养活妻子;②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让老百姓能够知礼义,懂孝悌。 【解析】本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