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某年字.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谷幽兰》读后感20XX年字 ——徐美宁 读罢《空谷幽兰》,掩卷沉思,书如其名,文笔淡然,如孱孱 流水一般娓娓道来作者一路寻访到的中国隐土,确切地说,是终 南山一带的隐土,因为作者溯本追源,发现终南山自古便是隐土 们喜爱的清幽修行之地,如今亦是,作者便将其作为寻访重点。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路寻访 到的很多位隐士,有修道者,有修佛者,也有佛道兼修者。这些 隐士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不识字的修行者,也有北大毕 业后开始修行的人……虽然他们修行的法门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他们都住在远离红尘,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坚定毕生修行的信 念,寻找人生的解脱之道,他们就是终南空谷中的幽兰。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 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 的一位,他于1972年离开美国来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 他这样描述:“天亮之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 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 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让比尔?波特对隐土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的生 活与他对隐土的想象,他这样想:“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 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 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 刻小憩。” 从神农架到秦岭,作者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思考,他几乎 对遇到的每一座道观或寺庙都作了详细的考察。通过与这些修行 者的交谈来阐释道的意义。然而这些道观或寺庙中的修行人,修 行之路却困难重重。因为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很多寺院或 道观被政府统一规划管制,且还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的管辖, 身在其中,想自由修行很难,想安静修行更难。为了能够更本源 地了解隐士,作者把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大山深处能够自由修行的 隐士。为了见到这些隐士,他有时会一连走上几个小时,有时还 会遇到野兽,有时必须翻越极其艰险的路,如华山之上垂直九十 度的攀岩……但是他从没有停下寻访的脚步,像那些修行人一样, 一直在求道的路上。他虚心向每一位隐士问道,并切实关心他们 的生活身体状况。这些修行者与波特交谈的内容主要是生活方式, 自己的经历,对道的理解。有些人的理解简单而透彻。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多位隐士心中对道法、佛法的认识。有个 叫宝胜的和尚讲:“真修行的人太少了。至于我自己,我不怎么 修行。我晚上打坐,白天干杂活儿。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这 是得道之人所说的话。 另一位修行者说。“万法同源,万法同理,万法归一,无论 走什么样的修行道路,只要保持一念正觉,当下就是净土。” 陈世杰道长这样谈修道。“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 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 (美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 法。真正的德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的不是真正的德。 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我们以为他们得道了。但是他们 错了。修习真正的德不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 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 就来了。“这是我听过最好也最透彻的对修道的说法。 在中国,这些修行者们,生活清朴,物质要求极为简单,他 们志在修行,严守戒律。事实上,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 美国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奥斯 汀、艾比、迪拉德等都有过隐居的生活。他们提倡去接近自然, 经历自然,融于自然,并将这种与自然同生长的生活方式记录下 来,写就了如《瓦尔登湖》、《少雨的土地》、《汀克溪的朝圣者》、 《新鲜的土地》、《日光》、《自然之道》、《鸟与树》、《叶与蔓》等 等著作。他们既是作家,也是农夫,最著名的莫过于巴勒斯的“山 间石屋”,惠特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巴勒斯掌握了一门真 正的艺术一一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当时 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诗人惠 特曼均来过他的“山间石屋”做客。“山间石屋”几乎成了十九 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象征符号。巴勒斯去世后,美国设立了巴勒 斯纪念协会,“山间石屋”更是被作为国家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可以看出,东西方隐土既有相似,亦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 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打理杂事的生活; 此外,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 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 自然运行之道。这些隐士们心都很安静,所需要生活物资极少。 用比尔?波特在书中的开篇来说,是这样的:“吃得很少,穿得 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 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 而又默默无闻一一他们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7****8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