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培训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零碳建筑技术标准》业务学习Conserve Energy Business Learning Content概念解析01降碳设计02建造检测03后续展望04 概念解析01Concert Explain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中占比较大,双碳目标提出后,对建筑节能降碳要求密集提出并持续提高,多部国标对建筑单位建筑碳排放强度降低提出定量要求,包括固有的碳排放量和全过程的碳排放量,且多地将对碳排放的预前控制和评价纳入工程审查。 低碳建筑通过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符合本标准第3.2.1、3.2.2条规定的建筑近零碳建筑通过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符合本标准第3.2.3、3.2.4或8.4.6条规定的建筑零碳建筑通过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等碳抵消方式符合本标准第3.2.5或8.4.7条规定的建筑全过程零碳建筑通过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等碳抵消方式建筑建材、建造和运行全过程的总碳排放量≦0的建筑零碳区域不赘述 建筑碳排放强度build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tensity 在设定计算条件或实际运行条件下,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插座与炊事等终端能耗和建筑本体及周边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按碳排放因子换算为碳排放量后,两者的差值与建筑面积的比值。建筑降碳率building carbon dioxide reducing ratio 基准建筑碳排放强度和设计建筑碳排放强度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碳排放强度的比值。基准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用于计算建筑降碳率的标准比对建筑。碳抵消 carbon offset 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用来实现补偿或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建筑或区域碳抵消可通过绿色电力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非技术措施实现。 碳排放权交易 carbon trade 履约机构、非履约机构或个人通过交易的方式获得或出售碳信用产品,从而促进全社会温室气体减排、控制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市场机制。 表3.2.4-1近零碳公共建筑降碳率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建筑降碳率≥55%≥50%≥45%气候区太阳辐照量等级建筑类型小型办公建筑大型办公建筑小型酒店建筑大型酒店建筑商场建筑医院建筑-医技综合楼学校建筑-教学楼严寒I161920244940.510II17 2022 255142.511 III182124 26.5 53.5 44.5 12寒冷I1418 20 27 51.5 42.5 11 II1519 22 28.5 54 43.5 12 III162024 30 56 45 13夏热冬冷III1623 22 30 6147 16IV1724 24 31 6349 17夏热冬暖II1624 27 33 6950 20 III17 25 29 357052 21温和II1218 18 2249 .535 9III13 18 19 23 52 3710 IV14 18 21 2554 38 11 表3.2.4-2 近零碳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kg CO2/m2 a) Ⅲ 零碳建筑3.2.5 零碳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应满足3.2.3或3.2.4条的规定,经碳抵消后的年碳排放总量应不大于零,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单体建筑面积大于40000㎡或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外,其他建筑碳抵消比例不超过基准建筑碳排放量的30%;3.2.6 全过程零碳建筑可采取碳抵消措施,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符合3.2.5条的规定; 2 建筑隐含碳排放不应高于350kgCO2/m2; 3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小于等于零。隐含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建筑使用的建材生产与运输、建筑建造、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降碳设计02Carbon Design 设计步骤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碳排放指标初步建筑方案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建筑布局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条件进行分析,建筑布局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营造适宜的场地微气候环境,优化自然通风、天然采光、自遮阳效果,降低建筑供冷供暖负荷。建筑设计 方案设计4.1.11 地下

文档评论(0)

lucyliu1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