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4 024 025 025 就业蓝皮书·高职.3 就业蓝皮书·高职 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摘 要:高职毕业生就业重心进一步下沉到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其中更多人进入基层医疗或城乡社区服务领域服务;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其互联网平台服务、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提升。从就业领域来看,基建领域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毕业生在基建领域就业比例保持稳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加快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毕业生在装备制造和能源供应等领域的就业比例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民企作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中小微民企的政策扶持,可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关键词:就业重心 基层服务 数字经济 中小微民企 高职生 一 就业地分析 东部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毕业生外流较多。从应届高 职毕业生就业地 A 分布来看,2022 届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占比(49.9%)最高, 其次是西部地区(25.5%);综合各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比和毕业去向落 实率来看,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毕业生占比 35.3%、毕业去向落实率 A 就业地: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区。 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蓝皮书·高职 就业蓝皮书·高职 88.8%)最强,毕业生流入较多;中部地区(毕业生占比 29.4%、毕业去向落实率 88.7%)、东北地区(毕业生占比 7.5%、毕业去向落实率 84.6%)毕业生外流较多(见表 3-1)。 表 3-1 2022 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地的分布 单位:% 各区域 2022 届高职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的比例 2022 届该地区高职毕业生实际人数比例 毕业去向落实率 东部地区 49.9 35.3 88.8 西部地区 25.5 27.8 85.9 中部地区 21.1 29.4 88.7 东北地区 3.5 7.5 84.6 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另外,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 有较多高职毕业生流入上述地区(见表 3-2)。 表 3-2 2022 届高职毕业生在三大经济区域就业的情况 单位:% 三大经济区域 2022 届高职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的比例 2022 届该地区高职毕业生实际人数比例 毕业去向落实率 长三角地区 19.4 14.7 91.4 珠三角地区 18.9 14.4 89.9 京津冀地区 7.0 6.9 86.3 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城市类型: 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 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 15 个城市。部分省会城 026 026 027 027 市不属于副省级城市。 地级城市及以下:如绵阳、保定、苏州等,也包括省会城市如福州、 银川等,以及地级市下属的县、乡等。 本研究按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把主要城市分为一线城市和 新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第一财经周刊》于 2013 年首次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 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 可塑性五大指标,每年评出 15 座新一线城市。2022 年评出的 15 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 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 基层医疗、城乡社区服务领域需求的增长促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重心进一 步下沉。从近五年趋势来看,高职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 比例呈上升趋势,从 2018 届的 61% 上升到 2022 届的 66%,其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领域的比例均有所上升;与之相对应的, 毕业生选择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就业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从 2018 届的11%、28% 下降到 2022 届的 9%、25%(见图 3-1)。 图 3-1 2018~2022 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8~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蓝皮书·高职 就业蓝皮书·高职 新一线城市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吸引力保持稳定,其中数字经济领域对 高职毕业生的吸纳有所增加。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 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保持稳定,在

文档评论(0)

暗伤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