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1)故都的秋--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pptx

第14课 (1)故都的秋--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课前知识铺垫;1.作者知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共同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游记》《闲书》等。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认为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2.背景知识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知识链接——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抗现实情绪的主要形式。;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是郁达夫的挚友,他曾说??这样一句话:“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郁达夫则说:“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彩。”《故都的秋》就是带有作家心境的“妙文”,现在我们要为这篇“妙文”制作一期以插画为主的板报进行宣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其妙处。;课时1 北平日常之景内,不一样的“清、静、悲凉”;;活动一 他为何画北平之秋? 1.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人人盛赞的灵地,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西湖的浓妆淡抹、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太湖的一碧万顷……他为什么不爱南国之秋,反而选择描绘并赞美北国之秋? 附: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2.作者在南方时,每到秋天,都会想起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山、潭柘寺等北平著名景点,但为何真正回到故都,拿起笔细画,他却选择了日常景物?;活动二 他如何画北平之秋? 3.“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特点,但是这三个词比较抽象,属于感觉一类的词语。郁达夫采用五幅秋景图,组合成《故都的秋》的巨幅画面。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答案 ;图名;图名;图名;图名;4.用一个比喻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请你也写两个这样的句子,组成一首诗,为插画配文。;课时2 析为何独喜“悲凉”,赏“以命换秋”之言;;活动一 分析“悲凉”的原因 1.绘制其画,需要画其韵;懂得其韵,就需要熟悉其人。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活动二 作者如何评北平之秋?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在第12段中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填写下表。;3.本文在评价“故都的秋”时,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这些语句可以直接作为搭配文字修饰画面。请赏析下列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

文档评论(0)

187****18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