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汉代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舞蹈的审美表现手法,指的是舞蹈如何组织各种审美要素特别是各种身体语言以达成基本的审美目标。长袖舞是以手为梢节,以肘为中节,肩为根节,通过指、腕、肘、肩等部位协调配合而完成的身袖合一的动作形态。“袖”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种独特语言。在长袖舞中,长袖作为肢体语言的外化和夸张,在舞蹈整体的审美表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在肩、肘、腕、手的肢体连动中达到手袖相互促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身袖合一”的审美目标。舞者要使长袖在空间飞舞中达到连绵回绕、自由舒展、疏密有致、气势奔放的流动感,就必须将脚下的步法移动与身体、长袖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寻找到舞蹈一贯的、平衡的动势和韵势,通过舞蹈的动势、韵势变化和舞蹈动作的艺术范式保持舞蹈语言的节奏与和谐。在各种袖技的变化中,舞者要借助于不同的身韵运动,做到意、气、力的充分配合,在长袖的技巧、形状、动势、力度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审美意趣。在圆、曲、拧、倾的身韵体态中,在起承转合的舞蹈动势下,舞者随着舞步的变化,将袖的韵律与身体的韵律融为一体,使舞蹈的表达达到人袖合一的审美意境。汉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图像之所以格外富于艺术表现力,正是由于它们在定格中集中呈现了舞蹈的动势、韵势和范式,捕捉到了舞蹈最本真的生命感、和谐感、旋律感,展现了独特的舞蹈语言。长袖舞表演者创造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形体动作、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的塑造,都是长袖舞艺术表现手法的外化体现,体现了技艺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这种艺术表现在审美活动上得以完成的根本在于人的内在价值追求与长袖舞艺术形式的对象化契合,即长袖舞所创造的审美意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意味、审美格调,被统摄进主体的审美理想之中。 (一)舞袖的动势 长袖舞的审美表现力首要地蕴含于舞袖所形成的整体动势中,换言之,是通过动势的构建达到其审美目标的。根据汉画像石资料并结合现代舞蹈、戏曲标准比对,汉代长袖舞的表现形式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当时的长袖舞就已经包括了甩、抖、扬、绕、吸、挽、挥、拖、引、搭十种后来戏曲中的水袖技法,这些技法主要是通过手腕的弹、转,手臂的挥、绕等方式带动袖体而产生的,形成了舞袖的动势。综合来看,以三种动势为主: 1.流云飞袖入瑶端——飞袖 飞袖是袖舞的基本形态。无论是挥袖、扬袖、甩袖、引袖、拖袖,它们表现的都是一种共同的如行云流水、长虹贯通般袖影缭绕的飘逸形象。长长的袖体舞动起来,赋予了舞姿飘飘若仙之感,舞者恍惚间仿佛瑶池仙子下凡。“流云飞袖”构成了长袖舞舞韵的精髓,在图像中的表现手法也最为丰富。长袖舞在舞动过程中,只由袖身操控袖体,始终呈展开状;线条上以长线的变化为主,根据其在空间中的纵横交错和延展,形成了拱形、划圆、直线的不同线性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意蕴美。唐代诗人卢肇所作的“缥缈兮翔凤,婉转兮游龙”就是对此种动态的形象描绘。 (1)甩袖 四川彭县出土甩袖舞姿画像石标识的正是这种动作。舞伎运用腰肢和大臂的配合力量,一臂挥动长袖向与身体动势相反的方向甩出,另一臂则顺势拖坠于体旁。长袖如一道长虹划过,与舞者身体形成一个拱形,极具飘逸美。甩袖强调的是“甩”的动力感,属于舞蹈中“反向”的表现手法。甩袖使袖在意、气、力的融合与强有力的节奏中,更凸显袖形的“圆”的线条美,在大幅度手袖的流动之势中显示舞蹈内在的激越风骨。与这幅甩袖舞姿相似的,还有分别于河南郑州南仓街和山东邹城郭里乡出土的两幅甩袖画像石。这些画像石都静中寓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长袖舞“修袖缭绕而满庭”的动态意境。 (2)扬袖 河南省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一幅画像石图像,图中舞者的体态就是汉代舞蹈文献中常见的“举臂扬袖”。扬袖重在“扬”,“扬”即为“抛”。扬袖是手腕的“弹抛”动作与手臂以上的弧线运动相结合所形成的手臂动势。舞者运用大臂的力量轻扬长袖,充分延展身体线条,凭借身体的起伏动势挥动长袖。扬袖和甩袖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大臂只是轻微带动,动势相对较弱。或者说,扬袖所要表现的是一种飘逸、连绵的意境,是以含蓄的线条在身体的翻俯转换中创造了另一种温婉多情的美。由于其特殊的动势条件,扬袖在女乐表演时特别适合表现深邃、广阔的审美意境,使人观之仿佛身入“游心无垠,远思长想”的绝妙美景中。因此,在舞蹈姿态方面,扬袖绝对是汉代乐舞轻灵柔婉风格的最好代表。扬袖婉转流畅的舞姿如碧水漾荡,长长的袖体婉转变化,赋予舞蹈造型流动的线性美感。整个舞蹈动态如行云流水,具有流畅的节奏感和意气贯通的情韵。这也是古人“周而复始”的宇宙观、运动观在舞蹈中的体现。可以说,扬袖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是寓于运动中的静,是汉代舞蹈中以静显动的表现手法。 有学者认为,唐河出土的这幅画像石上的舞蹈形态就是张衡《舞赋》中“翘袖折腰舞”“足不在体下”的表演姿态。“足不在体下”是

文档评论(0)

小伙伴知识部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多领域学科知识分享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