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台湾省桃源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提升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2023-2024学年台湾省桃源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提升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第I卷)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这一核心理论。后来又提出了一组相对立的概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居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中,物更多地不是单纯的表现物之存在,而是用来传达人的情感、感受,是人的内在情感的表象化。如其所举两例中,可明显看出“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将花生命化,“问花”、“飞过”等词的运用描写出了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而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写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外物”从触觉、听觉、视觉几方面给漂泊蓬转的“我”以刺激,创造出一种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境。而“我”将这种种感受投注到“外物”中,并将之真切生动的描写出来,使读者也能“感同身受”。朱光潜先生认为“有我之境”可以用立普斯的“移情”来解释。他将这种“移情”解释成“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在“无我之境”中,“我”依然存在,但物以物之存在的形式呈现,即物作为存在者,达到一种无情感遮蔽的澄明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乌悠悠下”,作者并未表现自己的情感,“菊”“南山”“寒波”“白鸟”作为被描写之物,只是单纯的作为被描写对象而存在,即“外物”之存在。也就是说,在“无我之境”中,物即以物之存在性存在,“我”与“外物”各得其所,互不干扰。“我”所看到的物即是物之本来形式。所谓“以物观物”,并不是否定观者的存在,我将其理解为按物之存在来认识物,亦即尽力恢复客体存在的真实性,而在这种客体存在中淡化了主体存在。叔本华认为:“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王国维于其《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曾论述过他所理解的叔本华的“纯粹无欲之我”:“……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理论影响很大,争议也颇多。王国维提出这一理论是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发挥。今人也不应一味批判,而应对王氏之理论做出传承和完善。 (摘编自崔玉炜《浅议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古人的词作大多只能达到“有我之境”,而豪杰之士能够写出“无我之境”。 B.“有我之境”中,人能够将内在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即立普斯所说的“移情”。 C.“无我之境”中没有主观情感,外物以物的本身存在,即叔本华所谓“纯粹无欲之我”。 D.王国维在叔本华影响下提出了“有我”“无我”,对“境界”这一美学理论作了完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结尾提及面临的争议,希望王氏理论能进一步发展。 B.本文对比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证明后者的境界更高,写作难度更大。 C.本文通过对“我”和“外物”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档评论(0)

志强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学习资料

认证主体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