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项目化学习的方案案例作业活动开发与设计.pptx

高中语文古诗词项目化学习的方案案例作业活动开发与设计.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词项目化学习的开发与设计 ——以《扬州慢》为例;倡导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项目化学习的特征;统编版单元教学任务;项目化学习实施流程图;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流程;;一、目标导向,落实核心素养;任务情境:城市印象——打卡诗词扬州 寻根中华文脉 任务一:还原扬州城市的繁华 1.学习有关扬州的五首诗词 (1)了解扬州城市的历史变迁 (2)交流研讨城市繁华的表现 2.城市最繁华金句评选 (1)梳理诗人作品,撰写推荐语 (2)创作交流表情包 任务二:触摸扬州城市的伤痛 1.研读《黍离》《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2.交流研讨,触摸扬州城市的伤痛 3.查找其他诗篇,拓展阅读并交流分享 任务三:编写印象扬州诗词纪念册 1.一首诗点亮一座城 2.查找资料 3.完成印象扬州诗词纪念册;情景再现:辛弃疾(1140—1207),陆游(1125—1210),姜夔(1154—1221)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三位词人。1176年的冬至,时年21岁的姜夔与扬州相遇,这一天是他生命中最冷的一天,他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扬州了。那时陆游51岁,辛弃疾36岁。三位词人在扬州偶遇。陆游提出饮酒作词,以解千古愁恨。姜夔写了《扬州慢》一词,陆游和辛弃疾纷纷点头称赞,并作诗文和之。 请你以陆游或辛弃疾的身份,作诗文和之,或依题而新作诗文感慨议论“扬州劫难”,或作诗文以评述《扬州慢》一词。有条件的同学做类似微信对话方式的图文,即模拟“辛弃疾、陆游、姜夔”三个人微信朋友圈诗文对话。;三、资源整合,搭建知识支架;知识链接: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提出一个概念叫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引自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 / 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三、资源整合,搭建知识支架;项目;评估内容;真实情境,典型任务。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本单元的扬州诗词之旅就在于给学生打开诗词学习的一扇窗,从城市的角度去切入诗词的学习,还原扬州的繁华,触摸扬州的伤痛,进而制作印象扬州纪念册。既有纵向的扬州诗词,又有横向的勾连,所有的情境任务都真实,任务的设计也改变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和挑战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主题统领,承载文化。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语文就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按照主题、文学母题或者其他方式重新整合、编排的内容,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任务群就是在主题统领之下,以学习为主线,将诸多的语文学习活动,有机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新的系统和秩序。当然在主题统领之下,让学生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诗歌,从而总结一些普适性的诗歌阅读路径。 深度参与,指向素养。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介绍时代背景、诗歌的手法、艺术特色、诗歌形象等,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听讲、接受、记忆和练习。古典诗歌的项目化学习给予学生与文本深度亲密接触的机会,直指语文学习中的痛点和难点,让孩子真切地体会、感悟、理解和鉴赏作品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诗歌教学耳目一新的感觉。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