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实证——给教师的科研建议》读后感.docx

《走向实证——给教师的科研建议》读后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走向实证——给教师的科研建议》读后感 拿到黄建初教授《走向实证——给教师的科研建议》这本书后,我认真研读了一些时日,获益匪浅。 黄教授在序言中写道:何谓实证研究?就是拿出证据来!说话要有证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深深赞同这一点,不深入课堂,不坐在学生身边观察,不亲自去上课,只是引用名家论著,只是“我以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那么如何做课堂观察呢?黄教授以教师撰写的三则观察报告为例,讲解了三种课堂观察方法。一是从观察个别学生开始。二是对两个及以上的学生开展对比观察。三是借助适当的理论视角,提升教师课堂观察品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随着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提升,理论知识的丰富,这三种观察方法通常是呈递进关系。 黄教授提供的三则观察报告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羚羊木雕》研究课观后感中,观察者写道:“我很容易就分辨出谁是组长,因为担任组长的那位女生比较强势,角色意识明显。”组长身边那位女同学预习单一半都没完成时,组长“就忍不住轻声指责了她几句,女生显得格外沮丧。”在这些观察中我进一步理解了学共体小组不设组长的缘由。组长会天然产生优越感,会指导、“教”弱势组员按其意图行事,会破坏小组内的平等、民主氛围。一个儿童的学应该源于其内心驱使,要首先有学的欲望,然后才会有研究、求教的行为。当然,这则观察结尾部分,这位弱势组员勇敢地回答了问题,也得到了其他组员的鼓励,但由“我惊喜地发现我身边这位女生不知什么时候竟举起了手”可知,这位组员的举手回答,还是她自己战胜了自己的缘故。 《追求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王晓叶老师的课堂观察。王老师对小陈和小戴两位学生进行了对比,“对比小陈和小戴的学习过程我发现,他们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陈在解答问题之前,有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在理清思路后才会动笔写解题过程。而小戴在看到问题后,马上就开始按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解题,往往是写到一半无法再写,或是写完之后发现完全是错误的。”“这就是模仿和思考的不同”。所以叶老师认为: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要让学生体验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习得“思考式”学习方式。其实不止数学学科,语文学科也存在这种“模仿式”,究其根本,还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课堂模式导致的。讲授而不是探究,灌输而不是对话,这种错误的“教”的理念不转变,学生真实的“学”就不能发生。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写道:“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通过创造和再创造,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与人相互之间永不满足、充满希望和耐心不断探究,知识才能产生。” 第三则课后观察理论视角来自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一书。书中这样理解课堂效率: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如果教学进度的满分是10分,学习接受度的满分也是10分,那么课堂效率的满分就是100分。这个公式兼顾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让我想到刘学民院长举的例子:什么叫“卖”?有人将东西“买”走,才叫做“卖”掉了;那么什么叫“教”,学生接受了,理解了才叫“教”。“教”和“学”是同时进行的。有了“学”,“教”这个行为才能成立。如果我们关注课堂效率,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师的倾听、串联和反刍,更不能忽视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和学习效果。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只有借由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教师的思考才会变得真实。 黄建初在《走向实证》中写道: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一是发现他人教改实验中好的地方,二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障碍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以便找到改进的地方,修正教学设计。同时,也可从课堂观察的“镜子”里发现自我。佐藤学教授、陈静静教授常年深入课堂观察,所以发现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打开了课堂的“黑匣子”。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打开自己教室的门,同时要走进别人教室的门。一边实践,一边观察,用观察后的反思收获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观察、反思,这样的良性循环,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