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认知障碍,发展辨证思维-《江苏教育》(2007年4期).docx

  • 0
  • 0
  • 约1.23千字
  • 约 4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突破认知障碍,发展辨证思维-《江苏教育》(2007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突破认知障碍,发展辨证思维 作者:张 红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4期 由于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可能会片面、局限、肤浅,甚至出现错误,我们一般称之为出现认知盲区。小学生学习数学也容易产生认知盲区,遇到认知障碍,表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就是,能解决一般的数学问题却难以解决特殊的、变化了的数学问题;能驾驭静态的知识,却难以驾驭动态的知识;能理解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却难以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局部的知识容易把握,整体的知识体系难以建立。教学中只有设法突破认知障碍,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提高数学思维的品质。 一、认知障碍的表征。 1.隐蔽性。认知障碍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紧相随,却又隐藏在一般思维活动之中,不易察觉,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出现阻碍与困难时,才得以显现。隐蔽性在错题、错解以及抽象的概念、结论的运用、变式的练习中表现较为显著。 2.延续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思维定势能使人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认知障碍的形成,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认知障碍的延续性常常表现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相近知识的连接处。 3.共同性。对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说,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发生的时间、频率、产生的原因等都大致相同,这一特点便于教师总结和采取一般性、普遍使用的教学策略。 二、认知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1.教材的原因。教材呈现的是作为结果的、经过逻辑加工的数学理论体系,没有揭示概念的发展、定律的发现、思路的猜测、方法的选择,以及数学的发现、创造、应用的探索过程,数学家和编者的思维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教材中,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脱榫,形成了学生的认知“障碍”。 案例1 第十册“数的整除”第一单元中有这样的表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这句话中的“一般”使该单元的教学年年在争论和分歧中进行。“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那么,何时考虑零,何时该忽视零?最小的合数是4,零呢?任何非零自然数可都是零的约数啊!而合数的概念正是依据一个数约数个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再者,零是偶数.因为零能被2整除,零为什么不是奇数?零也能被奇数整除。这些问题都没有把零排除在外,所以争论也就不可避免。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由于教师自身辨证思维的缺失,加之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课前过分预设或预设不当、预设不到位,以及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缺乏合理把握,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 案例2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想:求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要算3÷4得多少。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1/4。就是3/4块。···试读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