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4期).docx

  • 0
  • 0
  • 约1.94千字
  • 约 11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者:彭文娟 杨棉华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4期 摘要: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本文以国人自办高校和教会大学两条线索来阐述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论述其培养人才、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的历史意义和宝贵的治学经验。 关键词:国人自办高校;教会大学;私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4-0056-03 我国私立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的私学。之后,私立高等教育以各种形式在各朝各代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鸦片战争至民国这段时期,国家政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教育也随之而变,特别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私立高等教育由旧式书院到中西合璧,再到国人自己主办高等教育;或是从侵略者主办的教会教育到教育主权的收回;特别是爱国官商和知识分子突破重重障碍,坚持为民办教育的理想,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夹缝中成长,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一、国人改造和高等教育的创办 (一)传统书院的改造和新式私立高等教育的创办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以书院为主。到了晚清时期,书院被纳入官学,政治色彩浓重,远不如从前。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我国的国门,社会经历了沧桑巨变,许多外国传教士以办教育的方式来传教,进行文化侵略。在此基础上,社会有识之士认识到晚清旧式书院的落后,发起了对原有书院的改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洋务思潮的主导下,主要由地方官员、地主绅士主办实业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加上对原有书院的山长和课程改革使得书院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书院改造和创建实质就是以书院传统形式将中西学融为一体。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提倡西学、奖励兴学的措施促进书院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发展。据《中国书院史·附录三》的粗略统计,书院发展到这个时期,自1840至1911年,全国共有约400所私立书院。但随着变法的失败而告终,直至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书院慢慢走向尽头。 在书院衰落的同时,自办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及后来科举制废除之后,我国的自办教育进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教育的主办以民办为主、官办为辅,重在办中小学教育,不少实业家成为教育家。如南通的张謇,他认为“父教育而母实业”,把办实业所得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在南通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包括南通中学、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水产专门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河海工程学校、铁路学校、盲哑学校、女工传习所、巡警教练所及创建博物苑和图书馆,他对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是很少人能与之相比的[1]。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成为我国人效仿的对象,当时产生了“和魂洋才”的思想,与“中体西用”相似,只是此时学习的对象是日本,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自办教育发展一定程度时,私立高等教育也开始发展。1905年我国公学和复旦公学在上海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当时的公立高等教育数量极少,只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3所,因此,私立高等学校数量虽少,却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一半。 (二)国人自办高等教育掀起高潮 这时期私立高等教育主要分两个时期:一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二为私立高等教育的逐渐稳定时期。 此时欧洲各国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东方殖民地,我国民族工商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一定发展,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1917—1924年,出现国人办私立大学的高潮。民国成立后,变革晚清学制系统,最主要的是取消忠君、读经等封建主义色彩的内容,发展现代教育体制,允许私人办学,为学校提供资助等措施的实施直接推动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热衷于教育的官僚、工商业主积极投资教育。这时期建立的私立大学达30多所,其中以张伯苓1919年在天津开办的南开大学和陈嘉庚1921年在福建创办的厦门大学为典型。大学的发展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利用当时社会有利资金,在较好的办学基础之上吸引优秀师资、引进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提高办学水平,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如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等。商科的学生和专科学校同时快速增长,是这一时期私立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到1924年,商科在校生为301人,占在校生人数的2/3[2]。 高校在发展中也出现了问题。由于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中规定设一科就可以成为大学,导致许多专科学校盲目升格。面对这样的情形,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颁布《大学生组织法》对大学进行整顿,规定具备三院以上的学校···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