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走比喻”-《江苏教育》(2007年4期).docx

  • 0
  • 0
  • 约小于1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我和学生“走比喻”-《江苏教育》(2007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我和学生“走比喻” 作者:朱红霞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4期 检视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教材中是有所涉及的:直接用比喻词造句;用例句中的比喻词另造一个比喻句;根据提供的比喻句,说说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练习的效果如何呢? 当下关于比喻的练习,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去生活”,如“小姑娘如花似玉”这个比喻句套用程式比喻,缺乏介入当下生活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平板化”,如“土堆像一座小山”就过于板实。三是“超模特”。句子容量萎缩,仅追求所谓简单的对,不谈句子的健康性丰满,如“月亮像圆盘”。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脱离了生活,割裂了语言和生活的天然联系;我们的学生缺乏恰到好处地把握相似感的经验,使用比喻句越来越偏离了它本真的旨趣。它的诗情渐渐流失殆尽。 比喻是最常见也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所列举的几种练习方式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视域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修辞教学,催发比喻生成的生活清新与诗意浓度。 基于预设的文本,我们要推动喻体文本与相似场景的对应回流。在文本与生活的链接中,学生将积累相关的语言经验,生成喻体表达的语言机制——如何人为地建构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关联,如何自然贴切地融注美感与诗情。具体说来,喻体文本与生活场景的对应回流有两种方式: 1,循着比喻文本找生活——寻觅相似性场景,还原喻体文本的实存。积累了一定量的比喻之后,我就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家乡的生活场景中行走,让凝滞的比喻文本转化成灵动鲜活的生活场景。比如学习了《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大荒的秋天》中“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领着学生走进家乡的秋天里去,去寻觅那红叶似火的枫叶与榛叶,体验秋叶的热烈、豪迈、强劲的活力与飞扬的激情,从而让红艳艳的枫叶、榛叶“活”在学生的心田里。 2,观照生活找比喻文本——诵读链接性课文,活化喻体文本的···试读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