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建筑设计及理论论文资料).doc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建筑设计及理论论文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建筑设计及理论论文资料)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 2 一、存在的问题 3 1、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配套不完善。 3 2、干渠防洪体系不健全 3 3、干渠工程设计建设标准低,防御山洪能力差 4 二、采取措施 4 (一)工程措施 5 1、防洪工程新建改造及渠道扩宽加固改造。 5 2、加强干渠防洪工程建设,提高行洪能力,综合利用水资源。 5 3、除险加固,确保干渠安全运行。 6 (二)管理措施 6 2、认真巡护,及时消除隐患 6 3、生态治理 7 结束语 7 文2: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 7 关键词水资源新生水水务管理新加坡 7 1新加坡水资源现状 7 2新加坡4大“国家水喉” 8 3新加坡节水资源管理模式 9 4小结 10 参考文摘引言: 10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正文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建筑设计及理论论文资料) 文1: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 西干渠是黄河在青铜峡建坝后的产物,也是青铜峡河西灌区自流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条干渠,干渠于1959年冬动工兴建,1960年5月建成通水,由河西总干渠引水,沿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边缘向北穿行,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4县(市),止于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全长112.7公里。 西干渠居高临下由南向北傍山而行,贺兰山沿渠有43条较大山洪沟严重威胁着干渠的运行安全。干渠不仅承担着数拾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保护沿线地区工农业生产、城市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贺兰山是青铜峡灌区的天然屏障,它既可阻挡寒流和风沙对灌区的侵袭,又能拦截东麓暖湿空气并使其抬升形成地形雨。但是贺兰山为石质山区、土层薄,土壤平均厚度仅为40厘米,山势陡峭,山体属于侵蚀性构造类型,基岩多裸露,风化强烈。山前洪积扇地为山洪堆积而成,分布范围从贺兰山东麓至西干渠,坡度为10-30%向东倾斜,坡面多为山洪沟道,地表破碎,多为砾石,沟道纵向比较大,山前洪积平原面积广,植被稀疏。由于地处干旱区域,土壤经常处于干渴状态,一次降水量使流域范围达到饱和的几率极少,当降水强时超过损失率来不及入渗时,超过部分即可变为地面经流汇集成洪水。地区降水汇流形成的山洪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洪量小、突发性大,严重威胁着沿山地区的安全。 西干渠西傍贺兰山,全线有较大的山洪沟43条,调查洪峰流量大于100秒立米的有18条,其中100-200秒立米的有8条,大于200-300秒立米的有5条,大于300秒立米以上的有5条。根据自治区水文部门统计资料记载,贺兰山洪水大于10秒立米/站的,每年有1.6次;大于100秒立米/站的,每年有0.5次-。洪水多发生在每年的6-9月份,以7-8月份最多。大于10秒立米的洪水7-8月占82.8%;大于100秒立米的洪水7-8月份占94.7%,大洪水又多发生在7月15日-8月25日之间。干渠自1960年建成通水以来,贺兰山沿渠共发生较大山洪累计约40多次,干渠12次被冲断,东堤决口累计236处。 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西干渠引进流量取决于河西总干渠的来水。近年来,黄河来水持续偏枯,西干渠引水量减少,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洪水资源将变得非常重要,如果能把洪水通过滞洪区蓄积起来,用于农田灌溉,这样不仅缓解了供需矛盾,还能给我们干渠增加客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西干渠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就是将干渠西侧的山洪通过干渠排入东侧的二次滞洪区,其东堤就成为河西灌区的防洪堤。从目前西干渠生产及其防洪体系建设的状况看,主要存在着工程建设标准低,调控工程及泄洪建筑物不齐全,造成“上拦不足,中滞不够,下泄不畅”等问题。 1、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配套不完善。 干渠渠道建筑物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老化损坏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改造,大部分渠道建筑物设计建设时标准较低带病带险运行,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跑冒漏水情况严重,渠道安全隐患多。 2、干渠防洪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土地开发浪潮兴起,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增加,大量的人口迁移流动,不断蚕食侵占了大片滞洪区域,使得西干渠用于排洪的沟道、滞洪区日渐狭小,允许泄洪流量也在不断降低;而且,限制排洪的地方还在继续增加,而政府并没有指定或增加新的排洪出口。同时渠道管理部门与各级沟通、滞洪区管理部门隶属关系相对独立,关系难以协调,且干渠排洪无相应制度及规定。渠道管理部门为保证渠道安全就必须排洪,而地方各级政府为保护本地区经济利益及附属设施,不受损害往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