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课堂生根发芽-《考试周刊》(2014年33期).docx

  • 0
  • 0
  • 约小于1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1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课堂生根发芽-《考试周刊》(2014年33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课堂生根发芽 作者:毛大祥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33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数学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最佳舞台,是孕育学生创新品质的最肥沃土壤,因此,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处理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孕育于问题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开展。 1.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准确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佳境。如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其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在给学生出示了问题之后,我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墙角线,课桌面的边线,教室的门沿线,思考它们所在的线面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关系?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2.注重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具体事物到思维的抽象,再升华为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具体事物抽象为理性认知,在此过程中,将数学问题附着在数学例题之上,使被抽象出來的数学问题再回归实践。那么,如何实践,从而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实践表明,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非常短暂,思维就会很仓促,思维的全面与完整就会大打折扣,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启发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先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思维遭遇障碍之后,教师应作适当的启发引导。···试读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