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论文资料).doc

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论文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建筑或环境”中“施工组织”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3951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 1河道治理生态设计的重大意义 2 2传统河道治理水利设计存在的问题 2 3生态水利设计的具体操作应用 3 3.1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3 3.2因地制宜设计策略 4 4结论 4 文2: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5 1生态水利概念及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5 4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6 参考文摘引言: 7 原创性声明(模板) 8 正文 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论文资料) 文1:生态设计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设计,是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注重维持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的自然循环,尊重物种多样性,恢复沿河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环境,使整个水利工程有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设计中,采用生态护坡、湿地公园以及在河道断面设计上为沉水植物、直立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边植物留出生长空间等具体应用方式。 1河道治理生态设计的重大意义 1.1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现代河流流域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要求河道水利设计必须要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1.2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水是河道治理的关键,也是河道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因素之一,传统设计往往只重视水发电、抗旱等经济作用,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 1.3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紧迫要求。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致使我国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传统河道治理水利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忽略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在我国江南河网密度高的地区,裁弯取直设计把河流自然状态的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使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格局改变。这导致浅滩中湿地消失,而喜欢在急流中游行的鱼类减少甚至绝迹。在横断面上,改造过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另外,河道疏浚工程,主要关注清除淤积工程量,往往忽视原有河道断面的生态合理性,也使得河道断面出现均一化倾向。需要强调的是,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河流形态均一化,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2.2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河流整治工程着眼于河道本身,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更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 2.3忽略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渠道或改造过的河道断面、沿河迎水坡面采用硬质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使得植物难以生长,进而又影响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而这些动物又是鸟类的食物,于是食物链就此中断。 2.4忽略了浅滩和湿地的作用。人们为了争取土地,沿河两岸堤防间距缩窄,使得河流失去浅滩和湿地。浅滩具有曝气作用,使水净化,又增加氧气供给,为无脊椎动物生存提供方便。浅滩又为鱼类产卵提供栖息地。 2.5城市沿河建筑道路和停车场,采用了大量沥青或混凝土的硬质不透水路面,不但植物无法生长,也隔断了补给地下水的通道。 2.6在城市水域整治中,重视景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某种标志。于是往往将水域置于诸如楼台亭阁的人工环境之中,以使人们赏心悦目,但是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也使河流失去了自身的美学价值,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河流的生命。 3生态水利设计的具体操作应用 3.1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3.1.1人与自然相协调。这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1.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不少人认为中国的水是丰富的,那是没有从资源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己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3.2因地制宜设计策略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