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培训课件.ppt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xx医院 shundeph 2022年 月 日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出院标准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病原学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 电镜下猴痘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颗粒中有结构蛋白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 猴痘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 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 一、病原学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 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二、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 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三、临床表现 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三、临床表现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 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三、临床表现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四、实验室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2.病毒培养: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主要和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登革热等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疥疮、梅毒和过敏反应等鉴别。 六、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一)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文档评论(0)

shundep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