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劳动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实施.docxVIP

2022劳动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实施.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劳动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实施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裹挟,我国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新时代新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数十年来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现实和现代社会劳动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育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成为难题。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针对家、校、社关系的变化,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中学生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共同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形成“劳以立身”协同育人格局,更是一线基层校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 21 世纪技能框架表明,未来社会综合创造性劳动的份额正逐渐取代简单、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并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不同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意识启蒙”和小学阶段“注重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养成”,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学劳动教育应突破传统认知,整合劳动教育多种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生活空间的创造性思维、积极社会情感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因此,由启蒙、简单劳动生产转向更为复杂的基于“地点学习”的中学生综合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地点学习”(Place-based learning)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理念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在校中学生运用脑力和体力探索当地 (家庭、学校和社区乃至社会)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从而掌握各科及其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劳动经验。在这种新理念中,学习者投身于本土化的地点情境并挖掘和利用可学习的机会,融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当地环境和文化景观,并与之产生联系,进而探索未知并达成基于跨学科、综合学习、具身学习和自主成长的系列学习成果。 “地点学习”鼓励学习者以新的提问方式融入世界,其重要内涵不仅包括学科内容的学习,更深的意蕴在于通过身体力行发现新事物和建构新认知。将真实地点作为学习的触发因素和学习的重要组成,强调学习主体与学习场域的深入照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中,我们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和“由表及里”的劳动活动基本原则,先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代表性场地作为基于地点学习的起点,并在实际生活中拓展到社会、自然等其他可到达的地点。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现实世界中的自己与当地的关键问题建立真实性关系,于行走和劳作中获取问题、查询资料、探求知识,最终实现全体学生融合创造劳动能力的大面积提升。 现有中学劳动教育实施者对地点价值理解的偏差导致开展劳动教育侧重通过开辟劳动实践场馆等方式打造“看起来很美”的课程实施地点,并未充分挖掘自然或社会地点潜藏的价值,也未能构建自然或社会地点和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关联,导致这些耗费重金建设的场馆毋宁说是培育劳动能力的基地,实质上已沦为劳动教育的“标配”符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教育“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换言之,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劳动内涵认识僵化、劳动教育途径窄化、教师缺乏劳动教育融合意识、仅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手段等一系列问题。 二、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设计 秉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学校可以构建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借助家、校、社三维平台,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劳动教育,以劳自立、以劳立德、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实现学校“全人 + 创新力”的育人目标,构建以日常生产生活为主的“家庭劳动教育”“校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图 1),以此提高学生的真实劳动素养水平,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掌握与时代适配的生活自我料理、家政、生产工艺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真实“地点”和“具身”体验与实践中提升当代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优良品格。 1.家庭劳动教育课程 结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设计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真实过程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帮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美德,体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父母育心思敬育人”价值,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见表 1)。 2.校园劳动教育课程 校园生活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从课堂、活动和自主管理三个方面设计内容,通过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与实践,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和自主管理规范中学生行为,提高人工智能时代中学生新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并在过程中增强中学生集体合作能力,锻炼个体身体素质和意志品格,形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 3.社会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联合社区力量,设计、组织、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让中学生动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