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含解析.docx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共 2 课时 第 1、2 课时 备课日期: 2022 年 2 月 21 日 星期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明快简洁的文风,学习运用演绎推理、假设论证说理的方法。 2、理解王安石批驳“致怨”之名所展现的改革家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情怀,感悟宋代文人“心怀天下” “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该文说理严谨,立足气盛的行文风格,把握其主要观点 2、学习其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学 习 过 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芜湖市第一中学 徐艳 授课思路:导入(士人的济世思想)、写作背景、辩驳方法、文本语言 导入: 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变法改革,以期有补于世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代谏臣魏征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改革名臣王安石据理辩争、 剖白心迹的书信——《答司马谏议书》 环节一:知写作背景,解回信缘由 (1)简介“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 明确:宋朝立国之时,就有冗官冗吏、冗军冗费的病症。宋仁宗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动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对社会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王安石的变法打下了一定基础。王安石自幼随父辗转南北,历见民间疾苦,任官越久越觉得北宋政治制度的腐败;1058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王朝危机,提出改革要求和方法,后受到同僚的推许,其中就包括司马光。宋神宗即位,希冀扫除贫弱,启用王安石进行改革。 (2)概述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改革的几项问题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于是就给他写了第一封信《与王介甫书》,委婉道出其弊端。在这封信中司马光所批评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 a、执政以来,不孚众望,致使天下怨谤; b、小人当道,下情未达,民不聊生; c、用心太过, 自信太厚; d、背弃儒学宗旨——中庸之道; e、搜刮民脂民膏以理财。 (3)解读王安石郑重回复司马光的原因 面对司马光的第一次批评,王安石只是“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为什么这次却写下《答司马谏议书》“具道所以”郑重地回信呢? a、司马光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在第一封信《与王介甫书》之后,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出于“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原因,王安石写下《答司马谏议书》予以回复。 b、熙宁变法时,新旧两派的政治斗争在朝廷上下引人注目,文题中,王安石称呼司马光为司马谏议,侧重强调其谏议大夫的身份,说明二人的书信往来并非私人 的,而是带有半公开的性质。双方在论战辩难时都全力以赴,期冀说服对方,所以王安石的回信是慎重细致的。 环节二:明批判靶子,析辩驳方法 (1)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用3400余字委婉批评了王安石改革中的问题,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仅用一句话就全部概括清楚。 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王安石用“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一句话概括出五个问题。 (2)默读第2~3段,分小组讨论:针对司马光的批评,王安石采用什么说理方法辩驳的? 明确:王安石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 首先立名实,确定辩驳的理论根据。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高屋建瓴地提出儒者公认的理论论据,这是大前提。 然后,循名核实,逐条反驳名不副实,即小前提不符合大前提的要求。 最后得出结论—— “天下之理未得”,指出对方的批驳都是毫无根据,难以服人的。 补充:演绎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立名实——循名核实——得出结论 (3)王安石对概括出的五个“名”的问题, 是如何以“实”进行逐一反驳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再做分析。 名 实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致怨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 助上以抗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a、驳“侵官”:“受”“议”“授”三个动词,说明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都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 b、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依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表明变法改革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的好事。 c、驳“征利”:“为天下理财”明确了“征利”的对象,“为天下”的根本出发点是正确的,“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了。 d、驳“拒谏”: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辟邪说,难壬人”是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符合“拒谏”之说。 e、驳“致怨”:“固前知其如此也” 一语带过,“固”意为“本来”,充分表达了面对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7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