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都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近年来许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使其增强社会适应力,已成为本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 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处理好健身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技能训练,灵活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努力寻找教育契机,创造教育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体育教学,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并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体育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排解焦虑的心理、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意识的培养;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培养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对策 2、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2.1 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2.2 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2.3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2.4 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在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3.1 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3.2 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3.3 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4 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的论文论著及文件。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对策。 3、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先从理论角度,提出本文观点后,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实践与摸索,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特点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通过调查与分析,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再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总结,依据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评价与调整方案,最终完善了对策,建立了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1、前测阶段(2010.9-2010.10) 1.1 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课题 1.2 初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1.3 问卷调查与分析 2、对策实施阶段(2010.10-2011.6) 2.1制订相应对策,做好教学计划 2.2根据对策进行教学实践 2.3小结、分析实施情况;对照研究目标,调整研究方案。 2.4根据调整后的方案,再次实施。 3、总结成果阶段(2011.6-2011.8) 3.1收集整理方案材料 3.2编辑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论文 六、研究条件及预期成果: 研究条件: 1、建立培训制度。每周一次组织理论学习和研讨,以吸收相关理论成果,提高研究能力。 2、建立定期交流、评估制度。至少每月一次进行操作总结回顾,评价操作成效,研究需要解决的操作问题,及时修正操作。 3、定期调查。以书面问卷、座谈对话、书信等形式,吸取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建议,改进研究方法。 4、建立阶段汇报制度,接受教科研主管部门及专家的评判、指导,切实提高研究实效。 预期成果: 1、成课题成果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其它形式的成果 2、进行公开教学展示 3、?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并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53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