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护筒、钢护筒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

全护筒、钢护筒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精品 精品 . 精品 目 录 TOC \o 1-2 \h \z \u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2.1工程概况 2 2.3邻近营业线施工范围及作业内容 5 2.4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5 三、施工组织安排 6 3.1技术准备 6 3.2管线的迁改工作准备及实施 6 3.3人力资源配置及岗前培训 6 3.4机械设备配置及安装 7 四、邻近营业线施工方案 7 4.1总体施工方案 7 4.2人工挖孔桩 7 五、安全防护保证措施 20 5.1安全保证体系 20 5.2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21 5.3既有管线安全防护措施 21 5.4对既有铁路的监测 23 六、应急预案 25 6.1 组织机构 25 6.2主要危险源 26 6.3突发事件的预防 30 6.4应急响应(预案启动) 31 6.5 应急响应程序 31 6.6应急物资储备 32 . . 精品 精品 . 精品 一、编制依据 1、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省、直辖市)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2、国家和铁道部现行设计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 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5.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 6.《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2006】第 29 号 7.《铁路工务技术手册》 (桥涵) 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2010 J1167-2011) 9.《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3】205 号) 10.《广铁集团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广铁运发【2012】310号 11.关于发布《工程管理所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工管所安发【2011】01 号) 12.江门市新会疏港公路上跨广珠铁路新建公跨铁立交工程相关图纸及现场踏勘资料;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新会疏港公路工程,是新会公路网的组成部分,也是江门市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省道S270 古港线新会地区高速公路,对内能缓解过境交通对会城城区的干扰,减轻城区交通压力;本项目也是为开发新会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形成新会农业及旅游经济带的需要。路线于新会上跨广珠铁路,交叉桩号为K1+437(与广珠铁路交叉桩号K120+973)。跨线桥起点桩号为 . . 精品 精品 . 精品 K1+376,终点桩号为K1+502,桥梁中心桩号K1+439,桥梁该联总长126m。与广珠铁路交叉,交角约为75°。本项目上跨广珠铁路桥梁采用2*23m+34m+2*23m(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小箱梁),一孔跨越广珠铁路共2 股道。考虑铁路电气化高压线要求及防电棚结构、挂篮结构高度和安全距离,桥下净空8.20m,下部构造桥墩采用双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桩端嵌入微风化岩层。本桥桥宽27m,跨铁路主跨34m,双向6 车道,设计速度60Km/h,铺装层采用水泥砼厚10cm。 2.2. 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 桥址区属山间冲洪积平原地貌区,桥位周边大多为鱼塘和农田。 2. 工程地质概况 桥址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素填土(Qme),冲积相粉质土、中砂、砾砂和海陆交互相淤泥等组成,其中淤泥广泛分布,埋深2.0~3.2m,厚度约15~16m基底由白垩系的泥质粉砂岩及其风化层等组成。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桥内地层从上至下及具体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2.1 第四系覆盖层 ①1 素填土(Qm1):揭露层厚约0.90~1.60m,桥址区均有分布。黄色,湿,稍密,土质不均匀,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近期就近堆积,未经压实。该层分布于场地表层。 ②1 粉质黏土(Q4a1):揭露层厚约1.40~1.60m,桥址区均有分布。灰色、灰黑色,软塑,成分以粘粒、粉粒为主,含6~8%有机质及腐植质,味臭,局部含10%左右中粗砂或粉细砂,粘结性较好,局部地段为有机质土。 ④淤泥(Q4mc):揭露层厚约9.10~18.60m,桥址区均有分布。青灰色,灰黑 . . 精品 精品 . 精品 色,湿,可塑-软塑,粘性一般-较差,土质不均匀,成分主要为粉粘粒,含有机质及腐木。 ④0 粉质黏土(Q4a1):揭露层厚约3.80m,桥址区仅ZK11 孔处有分布。深灰色、浅灰色、浅黄色、褐红色、灰白色,软塑-硬塑,由黏、粉粒组成,黏性较好。 ⑤2 粉质黏土(Q4a1):揭露层厚约4.30~10.60m,桥址区均有分布。褐红色,硬塑,成分主要由黏粉粒组成,黏性较好,土质均匀。 ⑦5 中砂(Q4a1):揭露层厚约1.0m,桥址区仅ZK11 孔处有分布。浅灰色、黄色,饱和

文档评论(0)

润哈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广州乾星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101MA5B6X8T7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