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龋病微生物.pptx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腔微生物学 龋病微生物学 ;龋病微生物学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正常的共生菌群引起的慢性内源性感染。龋坏病变是菌斑微生物代谢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产酸,从而使得釉质、牙本质脱矿的结果。然而,釉质最初的脱矿通常伴随着再矿化的过程,当脱矿超过再矿化时形成龋洞。一旦釉质的表层脱落,感染往往进展至牙本质层,继而牙髓发炎、坏死。 龋病的定义是细菌利用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发酵, 破坏局部牙体组织的一种疾病。 ;一、流行病学 龋病(牙周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绝大多数个体。虽然龋病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但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由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廉价易得,龋病的发生大大增加。比较而言,在发达国家由于对致龋食物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以及口腔卫生和口腔科保健系统的完善,龋病的患病率正在下降。 牙釉质表面的龋病在20岁之前人群都很常见,之后趋于稳定。但在老年人中,由于牙龈的退缩、牙骨质暴露、致龋细菌黏附其上,根面龋变得普通。;二、分类 根据病变的部位,龋病分为: 窝沟龋(见于磨牙、前磨牙和上颌切牙的舌面) 平滑面龋(主要见于邻接点下方的邻面) 根面龋(当牙根暴露于口腔时,见于牙骨质或牙本质的表面) 继发龋(与已存在的修复体有关);三、临床表现 龋病的原发病灶界限分明,呈白垩色病变,釉质表面的连续性被破坏。白垩斑可以治愈或再矿化,这一阶段的疾病是可逆的。然而,随着病变的发展,表面变得粗糙并成洞。如果病变不治疗,龋洞会扩展到牙本质,最终破坏牙髓,导致根尖脓肿和化脓性感染的发生。;四、诊断 诊断通常由以下几方面综合决定: 1、直接观察 2、探诊 有人不提倡探诊,认为这能初步破坏牙釉质,并使感染从一个牙面传播到另一个牙面。 3、X线片检查 早期的白斑病变因为无法用肉眼或X线片检查,容易被忽略。 4、实验方法 包括激光诊断颊舌面龋,电阻抗法检测咬合面龋。 5、微生物检测有助于评估龋病;五、病因 与龋病病因有关的主要因素如下: 宿主因素(牙齿,唾液) 饮食(主要是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菌斑微生物(即龈上菌斑);(一)、宿主因素 1、牙齿结构 釉质的结构和根面龋牙本质的结构非常重要:同一个牙的某些区域更易受到龋的攻击,可能是因为矿物质成分不同(尤其是氟的含量)。 2、唾液的流率和成分 唾液的机械冲刷作用在清除食物残渣和非黏附性口腔微生物时非常有效。唾液还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可以中和牙面上的菌斑细菌产生的酸。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呈饱和状态,对于白垩色病变的再矿化很重要。唾液也可作为运送氟离子的工具。;(二)、饮食 龋病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直接关系。致龋能力最强的为蔗糖,在龋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证据有: 饮食中含有丰富蔗糖的人群,龋病患病率增加 临床相关性研究 志愿者使用蔗糖冲洗液的短期实验 实验动物研究 蔗糖具有高度的可溶性,容易扩散进入牙菌斑,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产生胞外多糖和酸。蔗糖和龋病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能单纯用食糖消耗总量来解释。是糖摄入的频率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糖消耗的总量。与之相关的有消耗的糖的黏度和浓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糖在牙釉质表面的滞留。 非蔗糖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和果糖也可致龋,但致龋性小于蔗糖。目前已生产出具有低致龋性的多元醇类碳水化合物,糖醇(如木糖醇),并有糖代用品如口香糖和婴儿食品。 ;(三)、微生物学 微生物以牙菌斑的形式存在是龋病发展的先决条件。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菌斑假说 虽然变异链球菌被公认为是龋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但对于是一个或多个特定细菌群体参与龋病——特异性菌斑假说,还是多种多样的非特异细菌引起龋病的发生——非特异性菌斑假说,目前仍有一些争议。 以下是支持和反对特异性菌斑假说的论点: 变异链球菌几乎与所有的釉质龋损初始病变有关 变异链球菌是重要的额,但不是必需的 变异链球菌与龋损的相关性较低,并不比其他细菌高 ;2.变异链球菌的作用 唾液和菌斑中变异链球菌的计数与龋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关 在龋病发生之前牙面上通常可以分离出变异链球菌 龋坏病变的进展与变异链球菌计数之间呈正相关 从蔗糖可产生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微生物的聚集及黏附于牙面) 在龋病动物研究中是最有效的链球菌(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 启动和维持微生物生长的能力,在低pH条件下持续产酸 快速代谢糖产生乳酸和其他有机酸 比其他菌斑细菌能更快速达到釉质脱矿的临界pH 可产生细胞内多糖,以糖原形式储存,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时作为食物的储备来源 用特殊变异链球菌血清型免疫动物可显著降低龋病的发病率 ;3.乳杆菌的作用 乳杆菌以前被认为是龋病的致病菌,原因是: 在大量的釉质龋坏中乳杆菌检出数量高 菌斑和唾液中乳杆菌的数量与龋齿呈正相关关系 能在低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