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笔记资料.pdf

自学考试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笔记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 “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一节概述 1.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 《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 “民主”与 “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 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l917年 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 “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 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 “正宗”。 陈独秀在 《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 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 “开发文明”、改变 “国民性”并借以“革 新政治”的 “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 《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他还和 钱玄同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 “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 《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 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 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 1918年发表了 《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当是 “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 “非人的文 学”。他所谓的 “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周作人的 “人的文学” 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 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 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 面。 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借 “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 伦理道德 “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 《孔乙己》、 《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 得新文学的创作具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 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 《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 《渔家》、冰心的 《斯人独憔悴》、许 地山的 《命命鸟》、王统照的 《春雨之夜》、郁达夫的 《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 《尝试集》、郭沫若 的 《女神》、汪静之的 《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1919~l922年间发表的,虽不够圆熟,却都充 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 5. “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 1921年 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 “人生派”或 “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 《小 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 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 “为艺术而艺 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 “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 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 “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 期。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 《创造月刊》、《文 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 “左”倾,l929年2月

文档评论(0)

778899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