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docx

副溶血弧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副溶血弧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2.2.1.3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是细菌附着在固体表面生长,并形成由菌体及其分泌的基质包裹在一起的膜状复合物。生物膜形成后,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耐药性及反抗宿主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明显增加。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大部分观点认为:一方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可以构成一个外部屏障,限制或减缓抗生素的渗入;另一方面,细菌在生物膜状态下,Ⅰ类整合酶基因表达上调,突变率提高,这种相互接触更为紧密的环境导致菌体间质粒的接合、转导等频率也随之增高,这为菌体间耐药基因的扩散供应了有利条件。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能形成生物膜,从而与载体进行特异性的结合。生物膜的形成与菌浓度、温度、NaCl浓度、pH值等因素亲密相关,Ca2+能促进副溶血弧菌形成生物膜。有研究发觉,耐药较高的弧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关于副溶血弧菌生物膜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靶位基因突变 细菌与抗生素结合的靶位基因突变,导致抗生素不能产生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目前对该机制研究最多的是喹诺酮类药物的靶位基因突变。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由于编码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所致.DNA旋转酶由GyrA和GyrB亚基组成,分别由gyrA和gyrB基因编码,拓扑异构酶Ⅳ由ParC和ParE亚基组成,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主要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大部分喹诺酮类耐药突变发生于gyrA基因序列上67-106位氨基酸残基之间,称为喹诺酮耐药打算区(QuinoloneResistance-DeterminingRegion,QRDR). 研究表明,大部分对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副溶血弧菌,其gyrA基因83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对于耐药水平高的菌株,其parC基因也会发生点突变,第85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 2.2.3耐药酶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钝化酶或灭活酶来破坏或灭活抗生素的活性。细菌产生的耐药酶主要有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和大环内酯类-林克霉素类-链阳菌素类钝化酶。 现有研究发觉,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及氯霉素类(氯霉素)抗生素的耐药主要通过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及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耐药酶类介导.目前对副溶血弧菌该机制研究最多的是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能够特异性地打开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在副溶血弧菌中存在组氨酸激酶/应答调整蛋白--VbrK/VbrR,可以掌握β-内酰胺酶的表达,介导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RuichaoLi等发觉携带有编码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1、blaPER-1、blaCMY-2、blaVEB-2等)的可结合质粒介导了副溶血弧菌对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 3副溶血弧菌耐药性检测 3.1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的常规方法为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的方法主要包括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浓度梯度法和自动化检测系统.药敏结果的判定是依据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弧菌属的标准M45.纸片扩散法不需要特别的仪器,具有抗生素选择敏捷、成本较低等优点,是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副溶血弧菌是嗜盐菌,因此进行药敏试验的比浊液中应添加适量的NaCl,一般为0.85%.肉汤稀释法能够获得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商品化的药敏板具有操作便利、可重复性强的优点。浓度梯度法是通过抗生素在琼脂板上扩散成浓度梯度来定量测量抗生素敏感性,商品化的方法为E-test法,操作便利,可作为副溶血弧菌耐药模糊结果的确认。临床常用于检测副溶血弧菌的自动化仪器系统主要为Vitek系统和BDPhoenix系统,可以全自动地对耐药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3.2耐药基因检测 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假如能知道细菌是否携带有耐药基因,能更好地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解释耐药机制。常用的细菌耐药基因检测的方法包括PCR法、DNA探针法、基因芯片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全基因组测序等.这些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特点,同时可以结合基因克隆和测序来分析耐药基因的结构及突变状况。 目前,在副溶血弧菌

文档评论(0)

宝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