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docx

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 1 流域概述 1.1 自然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为界,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和安徽省一部分,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面积为36 895 km (1)地形地貌。太湖流域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西部高、东部低,呈碟状(图1)。流域西部为山区,属天目山及茅山山区,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向受长江和杭州湾泥沙堆积影响,地势高亢,形成碟边。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及平原,西部山丘区面积7 338 km (2)水系。流域水系按与太湖的关系划分为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以太湖北岸的直湖港和南岸的长兜港为分界点,分界点以西为上游水系,河道(含直湖港,长兜港)总体上为入湖河道,分界点以东为下游水系,河道总体上为出湖河道。由于太湖流域滨江临海,占流域面积80%的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属于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受潮汐影响,下游平原河道往往流向不定。上游水系包括苕溪、南河、洮滆3个水系,下游水系包括沿江水系、杭嘉湖水系以及黄浦江水系;江南运河起着沟通上下游水系和水量交换的作用。 (3)湖泊。太湖流域湖泊面积3 159 km (4)水利分区。根据流域地形地貌特征、水系分布以及流域规划和治理需要,同时适当考虑地区治理和行政区划,经太湖局和地方水利部门共同研究协商,太湖流域划分为8个水利分区,其中太湖上游来水区2个,即湖西区和浙西区;太湖以东的平原区5个,即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杭嘉湖区以及浦西区和浦东区;太湖以及周围零星山丘和湖中岛屿自成一区。 1.2 水文气象 太湖流域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流域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台风频繁,雨水丰沛等特点。流域年平均气温14.9~16.2℃,南高北低,年温等值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21.7 mm,变化幅度为750~900 mm,空间分布为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 218.1 mm(1986—2015年),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受季风强弱变化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内雨量分配不均,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流域全年有3个明显的雨季:3—5月为春雨,特点是雨日多,雨日数占全年雨日的30%左右;6—7月为梅雨期,梅雨期降水总量大、历时长、范围广,易形成流域性洪水;8—10月为台风雨,降水强度较大,但历时较短,易造成严重的地区性洪涝灾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160.1亿m 1.3 社会经济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是我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据统计,2017年太湖流域总人口6 0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国内生产总值(GDP)80 815亿元,占全国GDP的9.8%;人均GDP13.3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2倍。流域内分布有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杭州、苏州,大中城市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小城市和建制镇,城镇化率77.6%。流域内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 1.4 水旱灾害 太湖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常受洪、涝、旱、台、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雨造成的。成灾降雨的类型主要有2种:一类为梅雨型,特点是降雨历时长、总量大、范围广,往往会造成流域性洪涝灾害;另一类为台风暴雨型,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暴雨集中,易造成区域性涝灾。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上旬,以梅雨型为主;8—9月,以台风暴雨型为主,个别年代年份如梅雨滞后而台风早发,2种也可能叠加造成严重的灾害。 1949年以来,太湖流域典型的洪涝灾害均由梅雨造成,主要年份包括1954年、1991年、1999年和2016年。其中,1954年梅雨和1999年梅雨,均是流域南部浙西区和杭嘉湖区2个水利分区降雨量很大,1999年太湖湖区降雨量也很大。1954年受灾农田江苏、浙江两省均为20多万hm 太湖流域形成灾害性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台风。8月、9月是台风频发的季节又正值潮汐大汛,如风暴潮与天文潮相遇,将形成狂风、高潮和巨浪,破坏力极强,常冲毁海塘,使海水漫溢造成巨大灾害。1949年以后,江苏、浙江、上海对海塘全面培修,主塘再未出现过冲毁和漫溢灾情,仅是局部受灾。 太湖流域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流域出梅以后,历史上严重的干旱年份,不仅是西部山丘区,流域内可出现大范围的河湖干涸,禾稼枯槁,五谷不登,饿殍载道,旱灾的危害有时甚于洪涝。1949年以后,经大规模水利建设,特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