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2022年部编版.docx

部编版 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2022年部编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课是参加《2021年全国公开课邀请赛》的获奖作品,本次大赛共设奖项130名,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比例约占30%。本次大赛汇集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4名优秀教师参与,分为线上授课和线下教学两部分进行。比赛于2021年5月正式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涌现出大量的优质课和优秀教案,经过作者同意,特将获奖作品进行分享,以期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奉献一份力量。 通过本次大赛,使老师们的备课与授课水平都能有相应的提升,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教育人的一份力量!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安岳县岳阳镇小学 田晓兰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导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他们的故事千古流传。 今天,老师又要带着大家去学习一位聪明的少年的故事,那就是-----王戎不取道旁(齐读课题),题目的意思----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的文言文有《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生自由说:借助注释,观察插图……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 二、读通课文,读出韵味 认读生词. 师: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必须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它,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你们能试着读一读吗?(请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指名读 师:刚才同学们试着朗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想听老师读吗?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并试着用铅笔划分节奏。 师范读,生标停顿。 师:(出示节奏图)同学们,读古文时,停顿处要音断气不断,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请跟着老师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生点评。 齐读。 三、 理解大意 感悟形象 1.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会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明白文言文的意思。《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这一遍的读,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琢磨琢磨课文的每一句话在讲什么,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用三角号标出来,向同学请教。(生默读课文,师一边巡视一边看学生的理解情况) 2.逐句读懂意思。 师:抓紧时间,一句一句的研究,一句一句地看,读懂了的请举手示意。 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诸:许多,各,游:游玩。)(师总结方法: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生说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出去游玩。 想象补白,用古文表达: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捉迷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课件出示,学生口头表达) 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折:压弯,诸:许多,竞走:争着跑过去) 意思是: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必:肯定,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意思是: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棵李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第四句:取之,信然。(信然:的确如此。) 意思是: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师说古文,生说意思,并课件出示) 4.理解“之”的意思和用法。 着重理解:“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并且发现共同点都有“之”字。(课件出示课文,红色显示“之”) (1)师:“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或某件事情。 (2)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再联系上下文思考三个“之”分别代表了什么。 (3)师生交流,并出示明确: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指代的是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之”是易容高手,经常化装易容的不仅是“之”,还有“乎、者、也”,所以有人说读文言文就是读之乎者也。) 5.重点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你们那么厉害,我还要考考你们, 当王戎看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其他小朋友“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在想什么? 生读:(课件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当有人好奇地问“王戎,为何不取道旁李?”王戎自信地回答: 生读:(课件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为什么王戎那么肯定地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60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