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二、“乱石穿空……千堆雪。”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先写江岸,再写江水。高耸入云的乱石,怒涛澎湃,雪浪千迭。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三、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壮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小结 即景 怀古 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江山如画 三国周郎赤壁 一时多少豪杰 层层铺垫 情景交融 突出风 流人物 小乔初嫁 _______ 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 _______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儒雅 谈 笑 间 _______ 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足智多谋 下阕: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四、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以美女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大将风采形象。 婚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苏 轼 周 瑜 年龄: 34 五、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是积极还是消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 六、《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描绘壮丽之景 2.刻画豪迈之人 3.抒发壮志豪情 拓展提升 (一)探究上阕表达的思想 大家读出了苏轼的悲愤之情,请带着这种悲愤,再读全诗,体味一下在悲愤背后,还蕴藏着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请大家仔细品位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意动词,谈谈这句诗蕴含着哪些信息? 东去,向东流去,象征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淘尽,意为洗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千古英雄都随着历史洪流流去了”。 问题引导: 2.追问:仅仅是英雄其人流去吗? 还有他们的功业。 3.追问:不管多么辉煌的功业,最终都随波而逝,这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 淡看功名的价值观。 小结:由此可见,在遭受到种种打击之后,苏轼已经看淡功名,产生了超脱的想法。 1.这种超脱的想法,在下阕有无体现?请大家自读下阕,寻找文本线索。 ①“人生如梦”除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骋的悲愤之情外,也照应了上阕“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表现出诗人“人生无常”的领悟和对现世功名的否定。 (二)自读下阕,探究下阕表达的思想 问题引导: ②“一尊还酹江月”字面上是祭奠江月,实际上是祭奠逝去的英雄们,更是在祭奠自己的官场生涯,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否定。 2.这种祭奠行为还有其他什么意味和目的? 也是一种自我慰藉 小结:祭奠江月确实是作者自我慰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所蕴涵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官场的否定,更是对人世的退避。 正由于屡遭贬谪,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的儒派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对人生产生了“空漠”之感,转而投向了释、道的怀抱以求思想上的解脱。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价值标准。苏轼一生诗词传世近3000首,其中就有124首诗为和陶诗。而与陶渊明不同的是,“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李泽厚《美的历程》) 课时作业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文档评论(0)

理工人的林中书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育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