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皖南的造纸业.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皖南的造纸业 王赛时 唐宋时期,今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划分为三个州,即宣州、歙州和池州。宣州治所在宣 城县,歙州治所在歙县,池州治所在秋浦县,后移治贵池。三州均为唐宋两朝重要的纸产 地,造纸业颇为发达。当时,歙纸的产量最高,宣、池次之,歙纸的名气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 榜首。宣、歙、池三州的造纸业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阵容,代表了唐宋时期造纸业的 最高水平。 宣州生产的纸俗称宣纸。生产工艺极为严格。唐代时,宣纸开始在造纸业中初露头角。 《唐六典》卷二《太府寺》记载唐代开元以前的各地杂物贡,其中就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 纸”。这是有关宣纸的最早记载。唐朝前期,造纸业以四川和浙江最为兴盛,四川所产称蜀 笺,浙江所产称越纸,宣纸则后起,但至晚在唐玄宗时期已与越纸齐名。 宣纸细密柔软,耐光耐热,抗拉力强,并且吸墨均匀,易于长期存放,最适应于书写绘 画及摹拓碑刻,这一特色在唐代已显露出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记载:“江东地润无 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摩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 彩笔踪。”可以看出,唐人已开始使用宣纸摩写拓画。由此可证,唐代生产的宣纸在技术工 艺方面已经成熟。 到宋朝时,宣纸已能成批生产,但由于产量有限,求索者又多,以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 面。北宋熙宁时,朝廷专门下令把宣纸的生产工艺移出境外,在他地仿造,借以增加宣纸的 产量。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记载:熙宁七年六月。“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 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从此以后,宣纸的制作技术传向外 地。然而地域所限,材料有别,其它地区纵然仿制宣纸,也难以达到宣州本地纸的高水平。 截止于宋代,宣州的造纸业在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方面还稍稍落后于比邻的歙州,至于宣 纸在书画界名震海内、垄断天下的地位,那还是宋代以后才确立的,但无论如何,唐宋时期 的宣纸已开后代称雄的端倪。 池州的造纸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宋代时名声渐振。与宣歙二州齐名。据王存《元丰 九域志》卷六记载,池州上交朝廷的额定土贡物品中有“纸一千张”。池州纸定为贡品,其产 品质量肯定优良。《王文公文集》卷四一《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曾生动地描绘当时池州 的造纸业,诗云:“微之出守秋浦时,椎冰看捣万谷皮。波工龟手吟今样,鱼网肯数荆州池。 霜纨夺色贾不售,虹玉丧气山无晖。方船稳载献天子,善价徐取供吾私。十年零落尚百一, 持以赠我随清诗。……当留此物朝上国,日侍帝侧书新仪。”可以看出,池州秋浦一带的造 纸业十分兴旺,生产出来的纸张首先贡输京师,以备皇家之需;民间以池纸相互赠送也算 是上等礼品,王安石受馈池纸,却不舍得日常使用,准备上朝时才书写文书。此足以证明池 纸的精美与珍贵。 宋代的池纸产量较大,已能供全国各地使用,尤其是四川的各官府衙门,都喜欢用池 纸书写官牍公文。费著《笺纸谱》记载:“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爱其轻细,客贩到成都, 每番视川笺价几三倍。范公在镇二年。……且怪蜀诸司及州县缄牍,必用徽、池纸。”徽纸 即歙纸,竹纸乃浙江产的越纸。巴蜀为全国的产纸大区,品质亦高。池纸与徽纸能够长途 输入,占据其市场,争夺其地位,必然在纸质上胜其一筹。 歙州生产的纸俗称歙纸,或称徽纸,兴起于唐朝末年,其生产历史晚于宣州纸。但唐末 之后,歙州的造纸业鼎盛一代,达到全国同行业的最高水平。从南唐至北宋,歙纸稳持皖南 造纸业的牛耳,声名冠于海内。 歙州造纸,以幅大质匀见称,生产的大面幅纸张在国内独一无二,其制作工艺极为艰 辛。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 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褚,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 之,于是以大薰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这种群夫合作,共 同制造大纸的技法,在其它地区是难以寻觅的,而且纸幅虽长,匀薄如一,体现了造纸工艺 的细腻与精湛。 歙州生产一种玉板纸,色理细白,且不被虫蛀,深得人们喜爱。《负暄野录》卷下曾记 载:“新安玉板,色理极腻白,然质性颇易软弱,今士大夫多浆而后用,既光且坚,用得其法, 藏久亦不蒸蛀。”新安,歙州别称。 歙州的纸产品多种多样,罗愿《新安志》卷二记载的歙州上供纸就有若干品类,其云: “上供七色纸。岁百四十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张。七色者,常样、降样、大抄、京运三抄、京 运小抄。自三抄以下折买奏纸,是为七。外有年额,折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