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感悟孔子.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读《论语》 感悟孔子 平阳十一中学 苏 明 有关《论语》注释的书,市面上不下千种,孔子的形象也如千手观音般千变万化了。到底哪一手才是孔子自己的,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即便是权威人士也难以慧眼识珠。所以在上《论语》选修的第一课时我就告诉学生,要脚踏实地地阅读原文,在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资料反复品读,不依赖注解,不迷信权威,亲自与孔子触膝交谈,亲耳聆听孔子教诲。同学们可以发问,可以质疑,甚至可以批判,但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灵悟。我们与其在他人的解读中接受一个孔子,不如在自己心目中读出一个孔子的形象。结果十个必修专题研读后,同学们对孔子其人,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古往今来对孔子的评价都有了客观的认识,各自的见解。现将学生的随堂感悟摘录几则,算是对诲人不倦的孔老夫子的回赠。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 从来都只是认为孔子是一个慈祥从容而又温和的老者,但当我突然读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这一句时,眼前涌现出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者。明知当时礼崩乐坏,明知历史的潮流无法改变,明知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理想,可是他仍然坚持最初的信念,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难道这不正表现了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吗?面对楚国狂人的劝诫,面对长沮、桀溺的不理解,他也曾哀叹自伤,却从未动摇过维护周礼的决心。相对于那些同样知晓天下无道的隐者来说,孔子更有资格被称为勇者。他以微弱的力量宣扬自己的思想,是把所有人都不敢承担的责任揽在了自己的肩上,正如愚公移山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只凭一颗无所畏惧的心! 二、不出常牌的老师 对于孔子他老人家如此之丰富的教学方法,谈论起来自是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只能浅谈一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孔子面容和悦地端坐在讲堂之上,众弟子凝神等待悉听老师的教导时,孔子却告诉学生,老师并不只有我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对此,许多人感到不解,按常理来推断,凡是做老师的,无不梦想着在学生的心中树立绝对的权威,从而使学生炳承自己的思想传统,有朝一日能达到和自己一样的学识水平,这样做出发点是无可厚非,但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怕只能是学生一个个地都成为老师的翻版,也许他们可以与老师一般优秀,但他们却永远无法超过老师。 孔子一改老师在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他使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原来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自己身上的某些优点也值得老师去学。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当仁,不让于师”。 再者,教学本身便是一种互动的人类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没有明确固定的老师和学生,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告诉学生,贤明的人是你的老师,因为你可以从他身上习得优秀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学识道德;不贤明的人同样是你的老师,因为你可以看到他缺点的同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识道德的目的,也就是说当你借鉴他人优点来提升自己的时候,那人说不定也在通过你的某些行为来反省自己以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孔子被众人推为圣人的时候,却依旧能从容地正确审视自己,从良莠不齐的弟子中吸取不同的营养来提升自己的学识道德,从而也使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习得更多的东西,孔子从不告诉学生该从自己身上学些什么,他一再强调要由学生自己专挖掘在老师身上值得自己专学的东西,若身旁某些人的学识道德被你认为更值得你去学习,那你也可去向那个人学习而不必拘泥于那人的身份是不是你的老师,而正是这一教学原则,充分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互敬互重师生情 《论语》中记载:“伯牛有疾,子曰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因为患上了癞疮而变得面目全非,不愿意在临死前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模样,即使是自己的恩师也只能通过窗户来“见”自己爱徒的最后一面,从这一个细节中不仅看到了孔子不强人所难的高尚品德,更多地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在冉伯牛心目中有多么的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的一个皇帝去看望自己的一位病重的妃子,没想到那妃子竟然蒙住自己的身体,如何也不让皇帝看见自己病危的模样,而她这样做就是为了能让皇帝记住自己最美丽的时候,利用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留下的美好的想象来她留在世上的儿子在将来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添加一枚法码。 妃子的行为是由于皇帝对他有极大的利用价值,而伯牛这么做时完全出于对老师敬重,他极力想要在孔子心目中留下自己最美好印象,是因为他在乎孔子,在乎孔子对自己的看法。而伯牛之所以如此在乎孔子对自己的看法,本身便说明了伯牛对孔子的爱戴和敬仰,没有人会在乎一个街头疯子对自己的看法,因为那样的人在你心里根本就不重要。 一花闹而知春来,片叶黄而晓秋至。透过伯牛这一花片叶,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弟子眼中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