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八、专业特色知识点:核酸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生化诊断 微教材-痛风与核酸代谢紊乱.docx

生物化学 八、专业特色知识点:核酸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生化诊断 微教材-痛风与核酸代谢紊乱.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本知识点三:核酸的分解代谢 一、核酸的降解 在生物体内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而使核酸降解的酶,称为核酸酶。核酸酶包括专一水解RNA的称为核糖核酸酶(RNase)和专一水解DNA的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核酸酶中,能在核酸分子内部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称为核酸内切酶;而从DNA或RNA及低聚多核苷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对:单核苷酸的酶称为核酸外切酶。在核酸的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核糖可进入磷酸戊糖途径代谢,产生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化过程。如ATP是生物体内的通用能源;cAMP和cGMP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是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调节物质。各种单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水解为核苷和磷酸。在体内,核酸的分解如下: 核对: 戊糖 核苷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磷酸 二、嘌呤的分解 嘌呤碱的分解首先是在各种脱氨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在许多动物体内广泛含有鸟嘌呤脱氨酶,可催化鸟嘌呤水解脱氨生成黄嘌呤。但腺嘌呤脱氨酶含量极少,而腺苷脱氨酶和腺苷酸脱氨酶活性很高。因此,腺嘌呤的脱氨反应是在腺苷酸和腺苷的水平上进行的。其产物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再进一步分解生成次黄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尿酸。不同动物嘌呤降解的产物不同: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嘌呤代谢一般为尿酸;灵长类以外的哺乳动物可生成尿囊素;大多数鱼类则生成尿素;一些海洋无脊椎动物可生成氨;微生物能将嘌呤分解成氨、CO2 及一些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        鸟嘌呤+H2O 鸟嘌呤脱氨酶  黄嘌呤+NH3 次黄嘌呤+O2+H2O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H2O2 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尿酸 三、嘧啶的分解 如图6-12所示嘧啶的降解也是先脱氨基。由尿嘧啶分解生成的β-丙氨酸可用于合成辅酶A,也可经转氨反应生成甲酰乙酸,再转化成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或转化为脂肪酸。在生物体内嘧啶也和嘌呤一样,可进一步分解为更简单的含氮化合物。动物肝内含有可以、还原嘧啶的酶,以NADPH为辅酶;细菌内也有还原嘧啶的酶,不同的是以NADH为辅酶;此外在微生物体内还可以通过氧化进行分解。 胞嘧啶 尿嘧啶 二氢尿嘧啶 β-脲基丙酸 β-丙氨酸 胸腺嘧啶 二氢胸腺嘧啶 β-脲基异丁酸 β-氨基异丁酸 图6-12嘧啶的分解 基本知识点四: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是体内的主要合成途径;二是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嘌呤或嘌呤核苷,经简单反应过程生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在部分组织如脑、骨髓中只能通过此途径合成核苷酸。 (一)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该途径中合成嘌呤的前身物为:氨基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酰胺)、CO2和一碳单位(N10甲酰FH4改为N10-甲酰FH4?请核对(上一次没有核对):,N、N10-甲炔FH4)请核对,注意上下角标 (N,N 改为N10-甲酰FH4?请核对(上一次没有核对): 请核对,注意上下角标 (N,N10?)(上一次没有核对): 图6-13 嘌呤环合成的原料来源(李生其、尚宝来《动物生物化学》)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并非先合成嘌呤碱基,然后再与核糖及磷酸结合,而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在胞液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 5-磷酸核糖+ATP 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 5-磷酸核糖-1-磷酸(PRPP) 5-磷酸核糖-1-磷酸(PRPP)10步反应 IMP IMP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AMP IMP IMP脱氢酶 XMP GMP合成酶 GMP (二)补救合成途径: 大多数细胞更新核酸(尤其是RNA)过程中,要分解核酸产生核苷和游离碱基。细胞利用游离碱基或核苷重新合成相应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由二种特异性不同的酶参与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 A+PRPP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AMP+PPi G+PRPP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GMP+PPi I+PRPP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IMP+PPi 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是一种次要途径。其生理意义在于一方面可节省能量及减少氨基酸的消耗。另一方面对某些缺乏主要合成途径的组织,如机体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脑、骨髓、脾等,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