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docx

高一【语文(统编版)】《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1.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2.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 《归园田居》: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2分钟 环节一 《芣苢》:劳动的欢歌 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学生障碍点:全诗一共只有48个字,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句。要怎么写出200个字的画面来? 难点突破: (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1: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 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 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 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 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 明确: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 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 10分钟 环节二 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 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难点突破: (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问题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知识补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关注比喻,感受气氛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要点: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关注特定情境 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 2分钟 总结 劳动何以成歌成诗 回答问题: 编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至善策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有文件问题或需求请留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