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PPT参考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 * * 一、概述 二、操作并发症 Contents 目录 * * 概述 肌肉注射法: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适用范围: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 * 疼痛 神经性损伤 局部或全身感染 针口渗液 针头堵塞 操作并发症 * * 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 * 操作并发症 (三)预防与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 4.轮换注射部位。 * * 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 * 操作并发症 二、神经性损伤 (一)发生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二) 临床表现: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 * 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2级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3级。 完全损伤 重度损伤 中度损伤 轻度损伤 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分度标准如下: * * 操作并发症 (三)预防及处理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术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 * 操作并发症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二)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三)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 * 操作并发症 四、针口渗液 (一)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二) 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 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 * 操作并发症 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注射器,呈90°插入,并固定。③小心地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