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二陈丸.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胀果甘草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状: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 二陈丸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二陈丸配方详解>>> 二陈丸 ErchenWan 药典中成药:二陈丸配方详解>>> 配方: 陈皮250g、半夏(制)250g、茯苓150g、甘草75g。 药典中药材:陈皮详解>>> 陈皮 药典中药材: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药典中药材:陈皮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味: 苦、辛,温。归肺、脾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药典中药材:陈皮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陈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药材:半夏详解>>> 半夏 药典中药材:半夏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药典中药材:半夏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药典中药材:半夏 炮制: 生半夏:用时捣碎。 药典中药材: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药典中药材:半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药典中药材:半夏 用法: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药典中药材:半夏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半夏 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药典中药材:茯苓详解>>> 茯苓 药典中药材:茯苓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茯苓 用法: 10~15g。 药典中药材:茯苓 存储: 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甘草详解>>> 甘草 药典中药材:甘草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