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乡写作素材.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食与乡愁 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乡愁在心头,你只要看那人眉毛上,是不是挂着一层朦胧的霜。 只因为有一年的聚会中,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多喝了一杯,彼此还聊起了乡间妈妈们的美食,我就和满脸慈悲相的胖子宋二宝成了朋友。后来,他去了北方的一座大城市生活。二宝说,尤其是在雨天,乡愁就像痛风病一样来缠上他了,总感觉双足生疼,是故乡泥土里的根须在拉扯他了。二宝说,他还在梦中磨牙了,嘴里咂巴着的,全是童年时故乡吃的那些食物。 有一年二宝回乡,刚下飞机,我就陪他跌跌撞撞地往他老家村子里赶去。二宝说,多想再吃一次妈妈当年柴火灶里煮出的饭菜啊。 那些年,村子屋顶上炊烟袅袅,柴火灶前,妈妈往灶里不停填加枯草干木,火苗劈劈啪啪燃着,舔着锅底,有时“砰”地一声响起,是一种叫做炸疙瘩的树叶发出的响声。两眼灶是连通的,两口大铁锅沸腾着,一口煮的是猪食,一口煮的是全家人的饭食。二宝说,妈妈有肺病,记忆中,妈妈总是匍匐着身子,在柴火灶前呛人的烟雾中大声咳嗽,妈妈咳嗽中抽搐的样子,像是在拉风箱。 二宝最温暖的美食记忆,就是妈妈在大铁锅里用风干的萝卜炖腊肉了,汤里加了花椒和橘子皮,肉汤的香气在炊烟里飘荡,香透了一个院子。二宝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看见村里单身汉魏老大怀里抱着一个煮熟的腊猪蹄子,坐在山崖边一块石头上大口大口啃着,啃得满嘴流油。二宝饿了,吮着手指头望着魏老大,魏老大突发善心了,撕扯下来一块透亮的肉,喊道:“来,二宝,你叫一声干爹,给你吃肉!”二宝跑上前去,叫了一声:“干爹!”魏老大把肉给了二宝,还没等二宝吃完,魏老大就把整个猪蹄子干净利落地啃完了,然后掰了一截树枝掏牙缝里的肉。 但多年后怀着乡愁的二宝,回到村庄见到的却是萧索的景象。村里已经人烟稀落了,炊烟几乎已经绝迹,留守在村里的人家,差不多都用煤气了,煮饭也用了电饭煲。那次,二宝来到妈妈塌陷的土坟前,喃喃自语。我听见二宝似乎在说,妈,妈,我想吃你做的泡姜鱼、凉粉、麦子粑、红薯粉、猪油焖鲫鱼、酸菜土鳝鱼、南瓜饭、醪糟汤圆、松菌汤、糯米粽子……贫瘠的岁月,这些朴素美食的诞生,是因为天下的妈妈,都有一双巧手,都有一颗疼惜儿女的心,妈妈菜,是用爱烹调出来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是这些怀着深深乡愁的食物,在托举着故乡,牵扯着故乡,给故乡一个恰当的位置予以永久贮藏,让人在乡愁涌起时,不断反刍着这些隔夜跨年的美食。 每当节日来临,四面八方,天涯海角的人归来聚散,其实就是坐下来,吃一顿亲人做的饭菜。无论你走得多远,你都把味蕾带在身体里、灵魂中。是食物的养分,支撑着永远的乡愁,又是永远的乡愁,让那些食物成为记忆中的难忘美味。 于是我发现,乡愁,其实是一种气味。一旦这种气味在风中扑来,滔滔口水被舌头卷动,就是很自然的生理反应了。 人生树下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