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的力学讲课稿.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腔正畸就是通过各种矫正装置来调整颌面部骨、牙齿和神经肌肉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最终达到改善面型、排齐牙齿、提高咀嚼效能的目的。;我们怎样追寻正畸学的;矫治力(弓丝、橡皮筋、圈簧的弹性);主要内容;一.正畸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力矩(moment)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力臂。;阻抗(力)中心(center of resistance):指物体运动约束阻力的简化中心。 自由空间——质心 重力场——重心;牙齿的阻抗中心和旋转中心;平移:当一外力的力线通过牙的阻抗中心时,牙产生平动,此时旋转中心距阻抗中心无穷远。;M/F比率;矫治力来源;矫治力分类;正畸力:力值较弱,作用力范围小,通过牙在生理范围内的移动以矫治错合畸形。此力主要表现为牙和牙弓的改变,以及少量基骨的改变,但对颅、颌骨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初始阶段(initial phase);最适力   ;生物 力学;;Ⅱ类牵引;前牙压入力;Ⅱ类牵引力和前牙压入力同时作用于前牙的情况;临床上常用的打开咬合方法;;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于物体之间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正畸矫治力总存在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可能是需要的,也可能会有副作用。 支抗(Anchorage):支持矫治力,抵抗矫治力产生的反作用力。与治疗的成败密切相关;?颌内支抗(intramaxillary anchorage):在同一牙弓中,用部分牙齿作支持,以移动另一部分牙齿。 ?颌间支抗(intermaxillary anchorage):用一颌的牙弓和颌骨作支持,以矫治对颌的牙、牙弓和颌骨。 ?颌外支抗(extraoral anchorage):用头的顶枕颈部作支持,以矫治牙、牙弓和颌骨。;交互支抗(reciprocal anchorage):用支持力相等的牙齿作交互支持,以达到相互移动的效果,此时支抗力同时也是矫治力.;增强支抗(reinforced anchorage):增加支抗单元的数目和面积(头、颈、口腔内组织等)能有效地增强支抗,因为更多的支抗牙或口外结构,分散了矫治力的反作用力;皮质骨支抗(cortical anchorage):因皮质骨比松质骨致密、血供少、改建慢,更能抵抗吸收,所以当牙根接触皮质骨时牙移动减慢。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使支抗牙的牙根向皮质骨板靠近以抑制其移动;最大支抗 保持后牙位置不动,75%或更多的拔牙间隙为前牙内收所用 中度支抗 前牙和后牙移动相等的距离来关闭拔牙间隙 最小支抗 75%或更多拔牙间隙通过前移后牙关闭,保持前牙位置不动 ; 1.更换主弓丝后不要使用太大的力,不要急于进行牵引。 2.两步法关闭间隙 3、选择性地使用转矩 4.横腭弓和舌弓 5.Nance弓 6.唇档 7.II类或III类牵引 8.口外弓或 J钩 9. MIA(微种植支抗) 10.选择不同的拔牙部位 ;不同拔牙部位的选择;;上颌骨和上颌牙弓的阻抗中心;矫形力大小: 能促进或抑制骨骼的生长。 每侧500-1000g 牵引时间:12-16小时/天 分裂骨缝:儿童,1000g 青少年,2000g ;矫形力牵引线经过上颌牙弓及上颌复合体阻力中心;抑制下颌生长;二.生物学基础;牙龈(gingiva)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生物学特性;牙槽骨(alveolar bone)生物学特性;牙骨质(cementum)生物学特性;;牙周膜、牙槽骨的生物学反应;牙周膜、牙槽骨的生物学反应;①直接性骨吸收:发生在受压牙槽骨正表面的骨吸收,其条件是没有透明样变形成或透明样变被清除之后; ②间接性骨吸收或潜掘式骨吸收:牙周膜受压后形成无细胞的透明样变性结构,此时,破骨细胞在相应透明样变组织区的牙槽骨髓腔侧或从透明样变周围的牙槽骨表面进行挖掘性骨吸收。 适当的力所产生的主要是直接性吸收 (少量挖掘性吸收),牙齿随破骨/成骨的改建过程而逐渐移动;过大的力所产生的主要是间接性吸收(挖掘性吸收),要待挖掘性吸收完成后牙齿才能移动。;牙周膜、牙槽骨的生物学反应;;牙根吸收;骨弹性学说: 1958 ,Kingsley和Walkhoff认为:骨小梁本身有可压缩性、弹性和柔性 骨压迫学说: 1904,Sandstedt,压力侧骨吸收,牵引侧骨增生 骨转化学说: 1930,Oppenheim,无论张力侧还是压力侧,牙槽嵴处的致密骨板层均消失,而代之以海绵骨,停止施力后,过渡性骨又变为致密牙槽骨 压电效应学说: 1964,Picton,Zengo,解释了远离牙周膜的牙槽骨表面的改建,在力的作用下骨弯曲变形,骨中晶体物质变形产生电荷,因电荷不同,吸引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机械-化学学说:1970, Justus和Luft,①压力改变羟基磷灰石溶解度,引起破骨成

文档评论(0)

139****0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