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10章界面现象.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界面现象 自由液滴或气泡在不受外力场影响时通常都呈球形。这不仅因为相同体积以球体的表面积为最小(表面积越小越稳定),还因为一旦形成不规则液面,则液滴各处产生的附加压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相同,这些不平衡的力必然迫使液滴成球形。因为只有这样,液滴各处的附加压力才相等,液滴才能稳定地存在。 在一毛细管的两端分别粘上一大一小两个肥皂泡。打开活塞后,小泡将越变越小,大泡则越变越大,表明气泡内气流由小泡流向大泡。这是由于小泡半径小,曲率大,产生的附加压力比大泡的大,因此,小泡内气体所受的压力大于大泡,故气流由小泡流向大泡。变化到两泡的曲率半径相等时停止,此时小泡并未完全消失。 查·波易斯以“肥皂泡”为题所作的圣诞科学讲座,讲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和原理。他当场表演了很多有趣的肥皂泡实验,通过这些表演,讲述了液体表面张力的科学道理。 b、如20℃时半径为1 nm的水滴,pr /p0 = 2.937,其饱和蒸气压几乎是水平液面的3倍,此时水的蒸发速度极快(干燥还有加热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风干吹干、离心甩干、过滤抽干等)。 如纳米银粉的熔点可低至100℃(正常熔点是962℃),在100℃水中即可熔化。利用此一性质可实现在低温条件下将纳米金属烧结成合金产品,还可将一般不互溶的金属冶炼成合金。 辨证唯物主义: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遇到各种传统、习惯、旧势力的阻碍,但道路虽然曲折,前途一片光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 比如蒸气冷凝。空气中若无微尘,其中的水蒸气可达到相当高的过饱和程度(即蒸气压大于平衡时的饱和蒸气压,如25℃的3167 Pa)而不凝结成水。这是因为过饱和水蒸气中刚开始产生的水滴(新相)极其微小,具有极高的饱和蒸气压(大于过饱和蒸气的压力),故一旦形成马上又蒸发了,最终难以形成较大的水滴。如果在过饱和蒸气中加进些微尘(作为较大的凝结中心),使凝聚在上面的水滴一开始就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其饱和蒸气压大大减小,小到低于过饱和蒸气的压力,这样水蒸气就可以迅速凝结成水。人工降雨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它是在高空中喷撒AgI、干冰(CO2)、液氮等微粒作为水蒸气的凝结中心,使水蒸气可以迅速凝聚成较大的水滴而降落下来。 再如液体沸腾。液体中生成的小气泡,具有凹液面,曲率半径为负,所以液体在小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小于平面液体,而且气泡越小,泡内的饱和蒸气压也越小。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因最初生成的气泡(新相)极小,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远小于水平液面的饱和蒸气压(沸点时,该饱和蒸气压即等于外压),故一旦生成马上又重新凝结回液体,最终难以形成气泡,致使液体不易沸腾而形成过热液体。如果过热程度较大,就容易产生“暴沸”现象。所以,为防止“暴沸bumping”,通常都要在加热前就加进一些沸石(浮石),因其中含有曲率半径较大的气泡,这些气泡在加热时即成为新相生成的“种子”,因而绕过了产生极微小气泡的困难阶段,使液体易于沸腾,避免其过热。 润湿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界面现象。没有润湿(水对土壤及动植物体),便没有生命。润湿也是许多生产过程如注水采油、矿物浮选、洗涤润滑、电镀电焊、印刷印染等的基础。有时,人们希望改变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这可借助于表面活性剂来实现。如,脱脂棉因纤维中含有丰富羟基而极易被水润湿,经憎水剂处理后,则可大大提高其抗湿性能(θ > 900),用作防雨布。又如,在农药中加入少量润湿剂(如烷基苯磺酸盐),可以改善药液对植物表面的润湿程度,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杀虫效果。 沾湿是任何液体与固体之间都能进行的过程。 浸湿即通常所说的润湿。 铺展系数 S=–ΔGs,S≥0时可以铺展。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液体中加入溶质后,不仅表面张力会发生变化,而且溶质在溶液表面层(表面相)与它在溶液本体(体相)中的浓度也不相同。这种溶质在溶液中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即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若表面浓度大于本体浓度,称为正吸附(positive adsorption);若表面浓度小于本体浓度,称为负吸附(negative adsorption)。 那么,上述三类溶质分别是正吸附还是负吸附呢?根据吉布斯能判据,定温定压下,系统有自动降低其吉布斯能的趋势(能量越低越稳定),而Gs = γ·As,因此,在相同条件及液体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就尽可能地降低其表面张力。若溶质的加入导致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第Ⅰ类溶质),则为了使其表面张力升高得少一些,这类溶质将更多地进入溶液本体而较少地留在表面,产生负吸附。反之,若溶质的加入导致溶液的表面张力下降(第Ⅱ、Ⅲ类溶质),则为了使其表面张力下降得更多一些,这类溶质将更多地停留在溶液表面而较少地进入溶液本体,产生正吸附。 通常把那些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